《黄帝内针》与《古典针灸》的区别是什么?爱好者和医生如何选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山海精舍对课程引进的选择有固定的标准。医学类,尤其针灸主要是看其理法是否为《黄帝内经》或《难经》的传承。 正宗且久远的传承是其系统闭合性、效果广谱性和框架开源性的重要保证。

这两门针灸最显著的差别在于是否需要脉诊。

《灵枢·九针十二原》: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开篇即强调了脉诊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古典针灸》较完整的保留了通过人迎脉及寸口脉判断人体气血阴阳平衡状态,而后选穴用针的过程,且重视“气血阴阳整体观”,不注重一病一证。《灵枢·终始》篇又云: "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 可以看做是“从内向外调,由本趣向标”的生态治疗法。另外,《古典针灸》经过几代欧洲先贤的整理,到仁表老师传斯理维老师,再传回祖国至徐雅蓉老师,展现了非常系统的理性思维框架,“有是脉则用是穴”,非常合于《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说: “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针刺治疗时,患者平躺,施针者像调节淋浴水温一样,交替使用脉诊和针刺,以脉象逐渐平稳,气血阴阳平衡为指针。左右人迎脉比较气血大小,寸口脉以“满、弦、沉、浮”四种脉象为基础。适合乐于探究“内难脉针五行六气系统”的医生和爱好者,尤其是长于理性思维的朋友来选择。课程分四阶,由《古典针灸入门》译者徐雅蓉老师亲自指导脉诊和针刺,小班授课,注重实践,小白亦可选择。《古典针灸》整体上的特点是“有根有据”,难点在于脉诊的学习和掌握。但这个脉诊体系,已经很简单了。

《素问·长刺节论》: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此句清代高士宗有注:“今日刺家不诊,但听病者言,是施治之法,有凭脉者,有凭证者,所以广刺之法末尽也。”《黄帝内针》就是不需要脉诊的针刺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内针学人”则深谙此法,并以“一、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二、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三、同气相求;四、阴阳倒换求”为“四总则”,且妙以“阴阳倒换求”将所选穴位悉数定于肘膝关节以下之六经。阐《内经》妙理,注重医疗安全。《黄帝内针》本为独门秘授,后由刘力红博士恭请十一代传人杨真海师父广传于世,著有《黄帝内针》一书,广泛得到医者和爱好者的珍爱。杨师父又以“人人知医,天下少病”为本愿,不顾年纪辛勤传递这一法脉。同时准许杨杜成老师和赵琳老师授课。《黄帝内针》学制5日,由老师重宣《内针》妙义,助教团队从经络穴位认知到内针实践,重点学习内针“六(经)、三(焦)、二(阴阳)、一(审穴)”的理法方针。患者自诉症状,医生思归六经,用针不讲补泻,必以调中为务。调理痛症是《内针》的基础和特色,就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 :“夫善用针,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而后,有着学人随着对理法理解的深入,逐渐善于调理内证的过程。《黄帝内针》注重“印信”,课程适合临床效果不理想且需要学习一套理法,而非经验组合穴位或者特殊手法、技能的医生,也适合经络穴位基础薄弱,期待通过较为简单的学习过程,掌握较为理想治疗水平的爱好者。《黄帝内针》整体上的特点是“易用难忘,效如桴鼓”,基础是“信、愿、行”,重点在于对“四总则”和“六、三、二、一”理法的运用,难点在于识证。

医者可以配合学习,或一门深入。爱好者视因缘、根基而定,建议学习时间间隔半年以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