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凭什么是四大名著的老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2-01
《红楼》呢?一部清朝的“偶像爱情”剧,当我初中时,一直认为这种小说是不配在四大名著中的,不过一些“过家家”的故事,写的再精彩,又如何能与这些大场面的的名著相比。可如今,我却是随身必带一本《红楼梦》,翻了不知有多少遍,看了不知有多少眼。一些章节我早已倒背如流,这对于我一个不善于背诵的人而言,真可谓是难能可贵了。
是什么吸引的我呢?太多太多,多到我不知从哪里讲起。记得老师曾对我说过,《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不完整的,充满了可以探索的秘密。探索欲强烈的我终于翻开了书的第一页,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一部精彩的小说莫过于文字的细腻,整部书刻画的人物众多,却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像当世很多小说作品,总是入了恶人必是尖嘴猴腮,善人必是一脸正义这样的俗套路。全书刻画有名姓者二百多人,熟读的朋友只要一提名字,便会在脑子中浮现出他的性格脾气,犹如你身边的朋友一样清晰自然。而对于事情的描写,《红楼梦》也是草蛇灰线,伏笔于千里之外。小说中人物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的,也许只是一个行为,便会是后续故事中的一个伏笔。而作者在小说中也通过对联,人的名字,甚至是故事的情节暗示读者,小说不能仅仅只看表象,如警幻宫中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就是一个充满了哲学辩证耐人寻味的句子。开篇的两个人物贾雨村和甄士隐,取谐音“假语存”“真事隐”,抛砖引玉带出红楼梦的主体故事,也直白的告诉读者,他讲述的事情,是藏了真话说假话,读者需要“清醒”的看才能看出作者的一番心思。
其实小说中,这样的文字游戏比比皆是,如王熙凤的判词中有一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惯用的拆字法。这句话表述了王熙凤的丈夫贾琏对王熙凤态度的转变过程,一二三是三个阶段,“一从”是开始顺从,“二令”是开始责令,“人木”合起来是个休字,第三阶段自然是被休妻了。作者驾轻就熟的文字功底,也让我们体验了一把中国汉字的神奇魅力。而在《红楼梦》中,只要您用心,总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汉字惊喜。
即使没读过《红楼梦》的人,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听过“你方唱罢我登场”、“机关算尽太聪明”、“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而这些句子,都是出自《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中。也许你会说,我对汉字不感兴趣,更无心探究小说中隐藏了什么。可如今很多夫妻都逃脱不掉被“第三者”搅局的命运,岂不知《红楼梦》中早已说过“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到”这样的道理。人们往往身在当局而不自知,而读这部小说,你就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视野来看待自身的问题了。
小说,往往是作者空想编造的,可《红楼梦》不同,他的作者是真真实实享受过满清大家族荣华富贵的。所以在很多生活的细节上,并不是落魄书生异想天开的故事,他们都是有据可靠的。我曾在北京见到过红楼饭馆,有些用心的商家从《红楼梦》中发掘出清朝的菜谱,还原了当时大家族的生活味道。其中我印象很深的一道菜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节中,刘姥姥因上贾府攀亲,受贾母的热情款待,其中一道贾母非常喜欢的菜让这刘姥姥尝了一口,得知是茄子时纳罕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当确定是茄子时,刘姥姥便问是如何做这道菜的,王熙凤便介绍说“这也不难。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和穰子去尽,只要净肉,切成头发细的丝儿,晒干了,拿一只肥母鸡靠出老汤来,把这茄子丝上蒸笼蒸的鸡汤入了味,再拿出来晒干。如此九蒸九晒,必定晒脆了,盛在瓷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一碟子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讲到这里我早已垂涎欲滴,一个茄子倒要十来只鸡配,做法精益老道至此,可见曹雪芹生活阅历之深。
除此之外,《红楼梦》对现今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宫斗戏的鼻祖《金枝欲孽》也好,宫斗巅峰《甄嬛传》也好,都充满了《红楼梦》的影子,无论是如妃还是华妃,举止言行都是王熙凤的翻版。而婆媳妯娌关系,持家度日之法,治家教子之论,都在这部小说中有很深刻的论述,一部二百多年前的小说,丰富程度胜似一部清朝的百科全书,如此巨著,当之无愧为四大名著之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