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误区一:研学旅行就是集体出去游玩

NO,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研学旅行重在“研学”(研究性学习)而非“旅行”,可以说研学旅行是把课堂搬到了校外,把教育融入在路上,是把世界作为学习大课堂。奎文区中小学已经开始实行“研学课程”审核前置,实现了研学课程与教材、课堂有机融合,不但培养孩子跨学科学习能力、融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团队精神。奎文区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始终坚持“课程化”理念,只要研学,必有课程,研学旅行绝不是“大呼隆”“出去玩”。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摘自《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 号)

2

        误区二:研学旅行必须强制学生参加

研学旅行活动,一定是遵循家长和学生自愿的原则。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要求定不会完全一致,学校不会强迫孩子必须参加研学旅行活动,若研学旅行活动变成了您和孩子的一种负担,这也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会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多条研学旅行线路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对于不适合参与研学旅行的孩子,学校会合理安排,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活动,以帮助不参加研学旅行的孩子也有收获。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摘自《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 号)

3

        误区三:研学旅行需要在假期中开展

研学旅行是一门特色必修课程,是一门校内教学需要和校外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根本宗旨在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既然是课程,那么就可以利用学生在校时间组织。为了保障研学旅行效果和学生安全、降低出行成本,学校组织活动也会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

“学校每学年安排集体研学旅行不少于 2 次,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

——摘自《关于印发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基发〔2017〕2号)

4

        误区四:研学旅行既不安全也不规范

孩子的安全问题一定是家长朋友们最关注的,无论何时何地,安全必定要放在首要位置,研学旅行也不例外。除了国家旅游局印发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奎文区教体局建立了完善的研学旅行审核备案制度,以保障学生人身安全,规范学校研学旅行工作。

我们创新性的提出了“安全应急预案”前置审核制度,同时要求学校每次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前,都需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方案,并为学生购买相应的保险,学校活动方案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组织,更重要的是,学校会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中加强安全监督和管理,规避意外事故的发生。

“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制定风险清单,完善预案制度,精心组织和周密部署,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与实效。”

——摘自《关于印发奎文区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奎教办字〔2018〕39号)

        误区五:研学旅行就是家委会组织的活动

需要明确的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校外教育活动,并非家委会组织的外出活动。但并不是说不是家委会组织的,家长就可以不管了,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的结果。多年的教育经验与常识告诉我们,教师的角色固然重要,但家长才是孩子们更好的陪伴者和人生导师。研学旅行工作的顺利推进,一定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学校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摘自《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 号)

6

        误区六:研学旅行没有意义和价值

2014年12月16日,在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时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同志指出,从宏观意义上讲,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具有四方面重要意义。研学旅行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网上流传的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摘自《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 号)

看到这些,您是不是也放心了很多?“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

路上的课堂、开放的教室、行走的教育,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春暖花开,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带着自己满盈的行李箱,走进快乐的大课堂,种下心怡的小种子,收获一路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