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振岭的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12
  据了解,2003年,杨振岭在一次无偿献血时填写了登记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今年1月,经检索确定,杨振岭与黑龙江省漠河市的一名白血病少女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

  当黑龙江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通知杨振岭这个消息时,这名工大学子坚定地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干细胞,救助那位不相识的白血病少女,帮她早日脱离死神的魔掌。

  今年3月、5月,杨振岭例行做了高分辨检测、全面的体格检查。8月11日上午,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医生顺利从杨振岭外周血中,采集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约100毫升。

  据了解,杨振岭的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靠打工、种地供3个子女念书,但经济的窘迫从没动摇他奋发向上的信念。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辅导员徐晶介绍,杨振岭这几年都是贷款上学的。他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每年都得奖学金;并在大学二年级入党。

  杨振岭的行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向他颁发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黑龙江省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荣誉证书及慰问金,省红十字会机关和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的全体领导和干部还为杨振岭资助生活费,直到他大学毕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李绍滨为杨振岭送去了慰问金和礼品。

  据医生介绍,如果不出现排异、出血等现象,这次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杨振岭同学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他为一位患白血病的女中学生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被社会广为传颂,他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值得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

  他从苏北农村走出来,虽然家境贫困,却自强不息:他从点滴做起,在平凡中书写着朴实的精彩;他坚守天道酬勤的信念,谱写出不懈求索的篇章;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他——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大学生杨振岭,他曾用自己的血液拯救过一名患白血病的女中学生的生命。

  创造生命的奇迹

  杨振岭不知道,就在捐献造血干细胞手术前,白血病女孩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拉住我的手,不要让我走。”杨振岭信守承诺,没有放弃,他始终“拉着”她的手,一刻也没有松开……徐州、哈尔滨、漠河,三个相隔千里的地方因两个年轻的生命而联系在一起,那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呼唤,那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奉献。

  2005年3月,杨振岭在校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着,尽情体会着大学生活的丰富与充实。一天下午,他刚上课回来,宿舍前楼楼长叫住他:“杨振岭,有个红十字会的人找你。”他一边上楼,一边纳闷:“红十字会?什么事情呢?难道是……”回到寝室,他赶紧去翻书柜,找到那本白色的证书——《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证书》,他有些振奋。

  这个白色的证书,是他第一次献血时的“副产品”。那是2003年,学校在全校范围组织一次紧急献血活动,他看到学校的捐献宣传后,立即拉了几个同学去了。他跟同学说,献血是件很光荣的事,很简单但意义很大。献血的时候,血站的同志向他介绍说,我们正在举行征集志愿捐献干细胞的活动,欢迎您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他献完血就开始研究那些资料,当得知每年有数百万患者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毫不犹豫地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把这个项目介绍给其他同学。晚上回到寝室后,捐献造血干细胞立即成了卧榻会的主题,大家对于能够有这份意外的贡献而感到高兴。

  如同很多同学那样,杨振岭总惦记着如何回报社会,对这个社会的任何一点的进步都备加关注,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白血病患者等医学奇迹,这让他在感叹生命自身的神奇力量之余,对于生命和科学都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可当他看到自己的证书时,偶尔也会微笑着摇摇头:这万分之一、乃至几十万分之一的几率,真的会落到自己身上么?

  红十字会的电话很快打过来了,在询问了他的学习和身体情况之后,很快转入了正题:“现在有名白血病患者,急需移植造血干细胞。我们从医学检索中发现你有适合配型的可能,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捐献?” 听着真切的电话,杨振岭有些意外,又并不意外,甚至有些激动。他知道,从寻找配型到配型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开始配合红十字会的工作,忙碌在校园和红十字会之间。每次检测过后,都有一些消息传出来。刚开始,医生告诉他,他的配型只有5个HLA相符,可能最终用不上,从病人角度考虑,要争取找到6个以上HLA相符的配型。回到校园把这个消息告诉同学时,他还为自己的配型不够指标有些失望。过了段时间,红十字会又打来电话说,高指标的配型没有找到,病人急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他很快就又去了红十字会,配合进行新阶段的配型检测。

  直到基本确定配型相符时,他才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可当远在苏北农村的母亲得知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出于对儿子健康的担心,始终犹豫不决。他开始想尽办法说服父母,跟父母讲那个不幸的女孩,讲白血病治疗的昂贵花费。他对父母说:“她能找到配型合适的骨髓的几率是三十万分之一。大家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可能对身体造成一些损害,但我就是她生的惟一希望。如果我不给她捐献干细胞,她没有适合配型的干细胞移植,就可能悲惨的离开人世!”为了得到家人的支持,杨振岭几乎每天都往家里打电话,向母亲讲解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知识,让父母去找当地医生直接了解这项医学技术,让父母了解这项技术不会对捐献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哪怕在母亲最犹豫的时候,他都坚持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承诺。这名大学生对科学的信心和对生命的关爱,让直接负责与他联系的医生都很感动。在历次谈话中,杨振岭始终意志坚定地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该相信科学、尊重生命,在关键时刻信守承诺,勇担责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不愿正值花季的生命因自己的犹豫而枯萎,他决心做拯救女孩生命的勇敢者!已经不知道通过多少次电话,父母终于被他的勇敢和坚定所打动,母亲含泪点了头。母亲和弟弟还在移植手术前,从苏北农村赶到哈尔滨,坚持陪伴着他进入医院,坚持陪伴着他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

  8月5日,杨振岭住进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病房。8月8日,开始注射动员剂,以便加速生成造血干细胞,使之达到外周血中利于采集。动员剂又叫人类白细胞刺激因子,对人体有一定刺激性。注射动员剂是采取造血干细胞的关键环节,药物的副作用一度使杨振岭感到相当不适,在身边陪护儿子的母亲十分揪心,忐忑不安。杨振岭微笑着对母亲说:“这是正常反应,我能挺得住。患者已经进入隔离舱,身体所有的白细胞都被杀死了,没有任何免疫能力,她在等待着我的造血干细胞,无论怎么困难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经过四天的动员剂注射,杨振岭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终于达到了要求。即将走上手术台前的他不但没有丝毫畏惧,反而急切地盼望手术尽快进行。他知道,有一个生命正急切地等待他的血液点燃重生的希望!8月11日,他躺在手术台上,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近4个小时的分离,顺利地从外周血中采集到含造血干细胞的50毫升救命血液。

  正当人们翘首期盼移植手术成功时,从患者那边却传来惊人的消息:由于病情严重,患者还需要50毫升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人们把目光再次集中到杨振岭身上。大家担心,连续两天大量分离可能对杨振岭的健康造成损伤,何况在首次分离后他已经出现了低烧和头痛现象。此刻,医生也犹豫了,始终为儿子揪心的母亲要求放弃,可杨振岭却坚定地表示一定要进行第二次采集。8月12日,医生再次向杨振岭身体注射动员剂,再次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面对坚强、执著、始终微笑的儿子,母亲流泪了。

  在整个移植过程中,杨振岭的坚强给探望他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医院就医的很多患者及家属也来到病房外,关注这个无私、勇敢的青年学子,对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投以由衷的敬意。手术过后,由于转氨酶偏高,医生要求他留院观察。老师、家人和朋友关心的是他的健康,而他心里想到的、却是别人的难处。当他得知因为医院缺少病床,有些病人只能在走廊搭床时,几次要求早日出院,尽快把病床让出来。

  当100毫升救命的血液输入患病女孩体内时,女孩的妈妈泪流满面,她动情地说:“我们全家都感谢这位大学生,他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好人一生平安!”同样的母爱,同样年轻的生命,在这一刻共同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乐章。这是一次跨越生命的奉献,因为奉献,缔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其实,杨振岭不知道,就在手术前,患病女孩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拉住我的手,不要让我走。”杨振岭信守承诺,没有放弃,他始终“拉着”她的手,一刻也没有松开……正如他所说:“大学生应该多承担些社会责任。如果每个人都去承担一份责任,每个人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美好,更和谐。”

  谱写求索的执着

  杨振岭常说:“我是农民的孩子,进入大学学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运,我要真心拥抱生活,感谢生活给我带来的充实与快乐!”夜深人静,当多数同学进入梦乡的时候,杨振岭还经常在清冷的走廊里坚持苦读。他以坚韧不拔的执着,在知识殿堂里不懈求索,每学期都获得奖学金,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免试推荐为硕博连读生。

  杨振岭兄妹三人都在读书。作为家中的长子,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勤工助学,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同时兼做三份家教。从此,他就再没有向父母伸手要过一分钱。他深深懂得父母的艰辛,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从不追求时髦,从不因为穿着、购置电脑等事情而伤神。他开玩笑说,每次买衣服,他都是带着任务而去,看中一件买了就回来。他的同寝室同学高宁说:“杨振岭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不会故意鹤立鸡群,不会张扬特立,只是诚朴踏实地走好生活的每一步。”

  三年多来,他每月的生活费总是控制在200块钱左右。可自从进入大学那天起,他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创造一切条件把学习搞上去。从上第一节课开始,他从不迟到、早退。教室第一排最中间的几个位子,总会出现他的身影。在课余时间与老师讨论时,他总是最活跃的一个。只要提起那个问题多、思维快的男生,没有老师不记得他的名字。

  杨振岭学的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个专业偏重理论学习,同学们都感到枯燥。为了学好专业课,杨振岭下的功夫也格外多,除了保持正常上课外,每天坚持自习是他的必修课。有时候晚自习回来,他还要到清冷的走廊里苦读。

  在老师们的眼里,杨振岭在学习上总是一丝不苟,对于繁重的作业,总是仔仔细细地完成,从不拖拉欠账。杨振岭却说:“开始的时候,由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我的作业质量也不高,字也写得不好,肯定让老师费了心。”甚至到大学四年级时,他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字写得差,不时提醒自己要多练字。

  三年多来,他每学期都获得奖学金,被同学称为“奖学金专业户”。他说:“我是农民的孩子,很幸运能进入大学学习,也很幸运能在哈工大这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大学里成长。只有多学些知识和本领,才不会辜负父母和社会对我的期望。”

  课堂学习只是他的“主战场”。在完成课程学习之余,他还在大学里广泛涉猎。校园里有各种讲座活动,有大批的专家学者、成功人士走进哈工大,这为他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他很关注“201讲坛”和“院士博导论坛”等高水平讲座活动,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积极参加,认真记录,并将笔记整理成册与其他同学分享。

  杨振岭也曾和同学一起打过“CS”,尽管在学习上游刃有余,玩游戏却是个“差等生”。与他一起玩过游戏的同学说,杨振岭并不是不喜欢玩游戏,只是在学习和玩之间能够理智地把握住度。他和同寝室同学一起,很关注时事热点,寝室的“卧谈会”成了分享感悟和辩论观点的论坛。有时候因为观点的差异,同寝兄弟争得面红耳赤,可都乐在其中,习惯于在辩论中开拓思维、增长见识。

  2005年春季,他还和系里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选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制备”做课题。这个课题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为了做好这个高难度的课题,他看了许多论文和专业书。尽管课内学习紧张,还要去做家教,但他一有时间就往实验室跑,吃饭的时候还和同学讨论课题的事儿。为了充分利用零散时间,他还把课题所需的软件装到寝室的电脑上。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住院观察期间,他还从医院悄悄溜回学校,继续课题研究。每当遇到困难,他总鼓励同学们说:“即使难以完成,我们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这样会得到更多的锻炼。”

  今年1月,杨振岭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直接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已经被同学们戏称为“杨博士”的他,在“卧谈会”上向同寝同学描述自己的理想:毕业后留在哈工大物理系,将来要做一名哈工大的教授,为物理系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总是这样,很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耕耘!

  铸就朴实的精彩

  杨振岭的同学说:“作为哈工大的学生,我没见过马祖光院士,但能与杨振岭一起学习、生活,没什么遗憾了。”是什么让大家这样感动?人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杨振岭三年如一日地收交物理作业,三年如一日地履行好寝室长的职责,三年如一日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书写着一份朴实的精彩。

  诚如杨振岭的同学马少桢所说:“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可贵的就是在别人需要爱的时候,他总是能够慷慨地给予。”对于熟悉杨振岭的人来说,他能够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能体现出他的朴实、坚毅、乐群与奉献。

  在同学眼中,杨振岭很有“人缘儿”。同学们都说,杨振岭很懂得谦虚礼让,以诚待人。在历次评优中,杨振岭从来没有主动推荐自己,都是大家投票把他推选出来。刚进大学时,杨振岭做了班级的物理课代表。作为物理系的主干课程,物理课要开设四年,课代表每天的任务就是收齐同学们的作业。在担任课代表期间,他默默无闻地为同学服务,无论严寒酷暑都要把作业从学生公寓送到教学楼,有时一天跑好几次。同学郑兴林谈起杨振岭这段经历时说:“三年多来,他每次都认真收交作业,从来没有发生过漏交情况。当谁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他总会耐心地等一等,不让一个同学拉下,事情不大,但是三年如一日,这股认真劲儿真是让人诚服”。

  杨振岭还有一个“绿豆”官衔——寝室长,寝室的大事小情都是他张罗在前面。每个寒冬的夜晚,当大家回到寝室时就会发现,所有的暖瓶都装着满满的热水;寝室三年都没有停过电,因为总有一位细心的寝室长及时把电卡充好;寝室里从未缺少过欢笑,因为总有一名同学用自己的朝气活跃着寝室的气氛。在年龄上,杨振岭在寝室8个同学中排行倒数第三,他却一直被同学戏称为“老大”,总是以“老大”的身份照顾好每一个同学。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和其他同学一样,杨振岭喜欢热闹,风趣幽默。《天下无贼》播放后,他便和同寝同学上演《天下无贼》“生活版”,范伟的扮演非杨振岭莫属,当那句“IC、IP 、IQ 卡,统统告诉我密码……”的台词从他口中脱口而出时,着实让人忍俊不禁。杨振岭所在的寝室是一个优秀的集体,已经有三位同学被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一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

  杨振岭也有苦恼,有时也会为自己的一些言行失当而自责、内省。在他的心里,一直装着这样一个歉疚:“那是在四级英语备考冲刺阶段,我总是回去得比较晚。我睡在上铺,上床时总要影响下铺的同学。是我打扰了他的休息,一直觉得挺对不起他。” 这件事情对杨振岭的影响很大,从那以后,他对同学更加坦诚、热情。他说:“对人要好一些,要更好一些。多为别人着想,大家的烦心事就会少一些。”

  在班级里,杨振岭是各项活动的骨干。有一次,班级承办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杨振岭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就冒着大雪去贴海报。全校的宣传栏大大小小有十几处,他忙了近一个小时才贴完。做完干细胞移植手术回来,班级要办一份手抄报纸,杨振岭四处选材,与其他同学一字一句手抄下来。用同学钱学波的话说:“我们不会因为杨振岭捐献过一次造血干细胞就觉得他有多么伟大,他的许多可贵品质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体现出来的。”

  当杨振岭的背影渐渐融入数以万计的学子之中时,我们或许不会知道这个青年曾经用自己的血液拯救过别人的生命,不会知道他的大学生活曾克服过多少艰辛,也不会知道他的心中埋藏着多少对社会人生挚爱。然而我们坚信,正是这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他们将会用这个时代青年的特质,赋予我们伟大祖国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