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答题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高考语文阅读题解读
  一、点击考纲,把脉高考阅读;
  二、回眸高考真题,探讨各种试题类型答题模式;
  三、存在问题及要规范答题应注意事项。
  正文部分
  一、点击考纲,把脉高考阅读
  按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现代文阅读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选考内容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大类。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有可能选择合适的戏剧作品。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 C)、鉴赏评价(D)和探究(F)能力的考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样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 C)、鉴赏评价(D)和探究(F)能力的考查。
  分析考纲,我们不难发现:
  现代文阅读,在能力上对考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内容上则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为此,我们将分“散文”和“小说与戏剧”“传记”“新闻和报告”四个部分,按照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和探究(F)三个能力层级对现代文阅读进行讲解和训练。
  命题材料的选择上,以2009各地高考题为例分析可知现代文阅读命题有以下特点:
  1、从文体上看,山东卷依旧选用散文,其他省市多有选择小说。
  2、从考查的重点看,侧重于分析作品结构、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符合文学作品阅读检测的特点,有一定的综合性;
  3、最后一题都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分值为6分或8分,是分值最高的题。
  从对最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的分析统计中可知,高考每年必考的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依然集中在“生活感悟类”和“文化感悟类”两大类型。其中又以“生活感悟类”散文为主题。这里所说的“生活”即是日常的生活细节,“感悟”即为对生活中包含哲理的体会。这种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文章比较接近考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而“文化类散文”又以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气息见长,也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基于此,我们对201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可以做出如下预测:
  (1)从选材上看,偏重于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散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100字左右。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社会的体验,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所选材料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极好的教育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多考查开头、词义句意、探究多拓展式,并且已加大了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
  (3)小说的阅读有加大的趋势,这点不可掉以轻心。小说在高中选修教材中占的分量较重,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我们在复习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4)平时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是根本;培养学生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要有多角度、多层面的自觉意识;注重实用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命题必然遵循文体特点和规律。
  (5)大胆取舍。落实考纲和考试说明,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山东省和全国各地试题,开阔视野,针对几种高考阅读文本答题规范进行有效实力训练。
  (6)重视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答题模式。分析近五年高考题的题型变化,针对各种试题类型答题模式进行规范训练。
  二、回眸高考真题,探讨各种试题类型答题模式
  题型一:“理解含蓄句子(词语)类”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是灵活多样的,试题设置也涉及多方面内容,但高考毕竟是选拔考试而不是普及考试,一般会在“含蓄”方面作点文章。那么理解含蓄句子(词语)类试题该怎样答题呢?
  一)、常见的提问方式
  所谓含蓄句子,即句子的语意理解相对地要转个弯的这类句子,是相对于直接提问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指代性考查等等这类较为直白的试题形式而言。就表达来说,文章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含蓄句子。这里所说的含蓄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为了便于复习理解,提高答题效率,在此把它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类别,以示解题方法上的特殊性。
  含蓄句子有时也考查词语,不过词语考查也往往在具体的含蓄句子中。换言之,要理解某个含蓄词语,也就必须理解含蓄句子。
  含蓄句子理解类型的试题有多种表现形式,下面这些是常见的形式,如:
  1.如何理解“x x x”这句话?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x x x”这句话?
  3.请你解释“x x x”的这句话的含义。
  4.怎样理解“x x x”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5.“x x x”这句话里的“x x x”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二)、答题思路及模式
  1.联系前后文,有时甚至要联系全文答题。这类句子之所以称为含蓄句子,就在于直接回答不出来或不正确或容易产生偏颇,所以,就必须仔细品味,前后观照之后才能答题。也就是说,这类试题相对而言较难,是高考要拉开分数距离的试题。
  2.既要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深沉意思(这是评分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这类试题赋分都较高。在没有十拿九稳的情况下,最好是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一起答,先表面,后深层,可稍微拓展。
  3.要和文章主题或作者思想感情联系起来答题
  这类句子往往与作者思想感情或文章中心联系都较为紧密。在答题时,就不能不顾作者的情感来答题,否则就容易因偏颇而丢分。
  4、尽可能运用原文相关词语来组织答案。 (参看答题细节一节)
  三)、真题一瞥,体验答题模式
  第一种: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词句含义”类
  三类:标题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
  这三个题型正好是一组递进题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它包含理解分析、概括归纳、评价鉴赏三个能力水平。理解分析指的是理解标题含义并分析标题与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关系;概括归纳指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便探究标题的语境引伸义和其在结构上的作用;鉴赏评价能力指的是标题在语言、方法技巧上的表现。近几年有关标题的高考题常常围绕这几个能力点出题,考查得很细致,也很全面。
  命题角度一: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题例一】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我看到了我的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着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
  【解析】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题干要求概括标题中“落叶”的含义,
  落叶的本义很好理解,即“落叶”的字典义,关键是“落叶”隐含的语境义。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读完朱成玉的《落叶像疲倦的蝴蝶》,你会发现,全文都是在写落叶、故乡、母亲,叶落了,秋天来了,人也多愁了。作者将自己的归乡与叶落联系起来思考,“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自己现在回归故乡,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故乡的老树、炊烟、山崖、白羊、屋檐、冰凌、红辣椒,看到了为“我”讨来一生盛宴始终深爱着“我”的母亲,如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再也没有醒来”。从这些关键句中发现本文的“落叶”一共有两片,一片是“我”,一片是“母亲”。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相思、相连的文化在落叶,故乡、母亲的叙述中逐层展开,逐层深入。本文的内容可归纳概括为两部分,一是“我”思念故乡,而是“我”想念母亲。作者借此抒发了对故乡尤其是对母亲深情的怀念,所以标题中的落叶应含有一种深深的思念和遗憾之情。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整合为: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答题模式】
  解释标题的含义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伸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所谓关键句,指的就是文章中“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漏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等。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本文要揭示的中心。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是着眼于彰显文章主旨的依据和手段的角度提出问题,这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一种方向和趋势。不同体裁的文章,其主题的表现也不同。侧重记人的文章,一般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以显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的社会涵义。侧重叙事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出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侧重状物的文章,一般要注重揭示事物本身的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情感和寓意。侧重抒情的文章,一般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考生在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该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加明确的印象。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用文章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精炼语言,整合答案,并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与题干和原文保持一致。
  【三月演练】《枯树的生命》20、文章的题目“枯树的生命”有怎样的含义?试结合全文作答。(4分)
  [参考答案] (4分)枯树曾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让人感受到它曾经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敬仰;(2分)<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虽然已经成为枯树,却仍坚守在这里,获得了一种更加高尚的精神生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2分)<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解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此时,枯树,不是一株枯死的树,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找准“枯树”与“精神启示”的结合点,也就抓住了这篇散文的精髓。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21. 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4分)“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春风”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2分)<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2分)<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解析] 属考查学生对标题或语句的含义理解题。答题思路:还原修辞句的本义;表达何种情感或揭示警策句的哲理等。
  【答题模式】解答“设这个标题的原因”这类题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标题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概念或者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含义的组合。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标题常常与文章的选材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因为标题常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设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理解标题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文章结论性质或议论抒情的语句,发掘出人物和事件所蕴含的哲理美,当然,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好不好”一类的题属于鉴赏评价题,一般针对作品的语言出题,如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与评价。“这个标题好不好”就属于此类题。
  【答题模式】
  “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这类题的解答要注意答题的严谨性,一般从确认、语言鉴赏、中心探究、比较阅读四个层面解答。第一步,确认回答题干。回答用语用“好”或“不好”,“行”或“不行”。第二步,分析语言特点及风格。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第三步,联系文章中心。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义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第四步,比较置换者优劣点。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中心联系的紧密与否、结构安排上的合理与否上回答,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拓展]高考相关链接:2009
  全国卷2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重庆卷14、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
  广东卷16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
  湖南卷19.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5分)
  江苏卷16.“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题型二:“分析”类
  【命题依据】这种“分析”类题型,主要依据高考说明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分析内容要点”这些考点而设置。
  1、分析“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
  第一种:从结构(内容)安排上答题
  一)、常见的提问方式
  一般会用这样的提问方式: 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注意事项
  1.理解修辞手法的共同作用及简单区别。
  尽管高考阅读中常考比喻与象征,但在此,我们还是把高考要求掌握的8种修辞手法(这也是要求考生随时都能够辨别理解的)一起作简要分析。高考要求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以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为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运用修辞的共同作用都是使语句生动。不过各类修辞侧重点稍有不同。下面是其中的作用概括:比喻:使深奥变为浅显,增强形象性。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使语句生动形象。增强亲切感。
  借代:使语句生动形象、生动,语句变化多姿。
  对偶:增强意蕴.增强音韵,使语句有节奏。
  设问:增强形象了弓!起思考,加深印象。
  反问:增强强调语气,引起思考。
  排比:增强气势,使论述或叙述更深刻全面。
  夸张:强化印象。
  2.比喻句要答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不需要拓展。
  运用比喻修辞就是使深奥变得浅显,平实变得生动。所以,在试题的设计上,往往是让考生把本体与喻体对应关系指出即可。除非试题有更深一层的要求。否则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拓展。在考场中,对比喻修辞的考查,有时会考查对本体的理解,有时会考查对喻体(象征体)的判断。这同样要求考生必须前后耐心仔细阅读,找出“本体一喻体”或“本体一象征体” (抽象意义)的对应关系,破解其中含义。特别是那些以整句话内容整体打比方的句子(如:山上有了小屋,就如平静的水面掠过一只白鹭),考生要尤为留意。
  一般答题形式是: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本体(喻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
  3.象征句既要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思。
  象征是从创作手法角度来说的。能否纳入修辞领域,考生不必深究。但要了解象征与比喻的简单区别,以便于答题。
  比喻是从抽象到具体,即通过具体的形象说明深奥的道理。
  象征是从具体到抽象,即通过具体的事物反映抽象的道理或规律。如松树象征坚强不屈或友谊长青等等。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知道为什么象征句既要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思的原因了。
  4.修辞鉴赏,应该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才分析鉴赏。 (修辞手法+鉴赏)这也遵循先观点后分析的规律。
  【解题模式】
  作用类试题是近年来一直保持的试题类型之一,2007年全国十八套题目中有近十套试题中都设有这种题型,2008年又同样有这种题型在多套试题中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
  一、常见的提问方式
  这类试题常见如下几种出题形式:
  1.考查词语句子作用的。如: “x x x词语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x x x有什么艺术效果?”
  2.考查内容作用的。如“作者写了x x x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章详细叙述了X x x,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考查结构作用的。如“本文在构思上具有x x x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考查修辞的作用。 (参看修辞类试题讲解部分)
  二、主要注意事项及答题形式
  (一)答题内容形式上先观点后分析;内容表达要分要点来答题;要从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两方面来答题(除非试题只要求从其中之一来答题)。
  (二)答题形式
  (1)答题角度明确——从形式和内容解答:这种解答“作用、好处、效果”的题型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做答。一是形式,二是内容,这两个方面。
  ①形式,包括A、结构作用,B、技巧效果,C、语言魅力等方面。
  ②内容的分析,要答出“表现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包括:A、(刻画了)……形象,B、(抒发了)……情感,C、(表达了)……主旨,、D(突出了)……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2)解题思路清晰——根据题目位置的特点回答“有什么作用”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①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②文章中间内容“……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过渡、B、为下文铺垫、C、照应前文。
  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结合题目,考虑它与上下文及中心之间的关系。
  ③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照应题目、开头,B、拓宽内容,C、总结全文,点明主旨,D、深化主题,E、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第一种: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1、题干在文章的开头
  2、题干在文章段落的中间
  3、题干在文章段落的结尾
  第二种、分析原因(依据),与中心密切相关
  (1)分析句段间的因果关系题型
  第三种、分析衬托的作用,衬托无处不在。
  衬托的作用
  第一:某种物对景物(环境)的衬托
  第二:对主要人物的衬托
  第三:景物描写的衬托等作用
  第一种:归纳题
  思路方法:摘取要点
  第二种:概括题
  方法:①摘取重点词语 ②抽象化
  第三种、概括文章的主旨(目的、用意)情感类
  一)、常见的提问方式
  研读近几年的题目,可以归纳出探究性试题有如下特点:一是命题点选择文本解读的难点,超越记忆、感受、理解,更重感悟、赏析、评价和探究,凸显对思维深度的考查;二是选择文本解读的疑点,以此考查反思和批判的阅读能力;三是偏重于文本意蕴,即其所体现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也即考查偏重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四是综合性强,发散度高;五是个性化解读,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自己的主张,阐发自己的见解。
  在具体的考试中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试题形式:
  1.依据x x x(选文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x x X(精神、情怀)。请简要论述。
  2。关于x x x(事件、人物、话题),有人认为是x x x(一种情况),有人认为是x x x (相对的另一种情况),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情况(原因)进行探究。
  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x x x,请结合全文分析。
  4.文章题为“x x x”,但写x x x(另一人物或事件)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二、答题注意事项
  “探究”有分析、理解、信息筛选和评价几种情况,许多学生在解答“探究性”试题时都有这样的体会:文本阅读难度不大,都能读懂,有时答案的信息区域也能找到,但写出的答案却得分不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要先弄清考点的定义。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审清题干是“怎么问”的。这样才能正确地回答,做到要点齐全。这看似不成问题,但实际上却是许多学生不认真审题,多答、少答、答非所问,.造成无谓失分。
  2.要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和理由,再搞清常用的做题方法[做这种题,如前面各专题上所说的“先观点”“后分析” (观点+分析)。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作出选择,是肯定或否定作者的处理方式,还是要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从文本中寻找理由,还要学会将文后的背景材料、相关链接综合起来分析,并学会一些逻辑推理的方法,如因果推理、条件推理和假言推理等]。
  这一步非常关键,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考虑内容。在作答时,不能脱离原文来谈,所有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针对原文的某一方面来谈,可以对从原文摘取的重要语句加以合理的“加工”、“整合”,最大限度地“踩上得分点”,确保多得分,或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但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这四个字是得分的要害。 “理”在于:考虑原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作者性格、遭遇;联系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既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同时还要照顾到阅读理解的共同性。这样就不会突发奇想,写出匪夷所思的答案来。
  此外.考生心里要有一跟弦.探究是要读出自己的见解,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答案,而考试院会设计出几种可能的答案,考生的其他答案能自圆其说也可,但探究不能太离谱。三、存在问题及要规范答题应注意事项
  学会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改进方法也有明显的效果。有两种做法是应该避免的:读不完文章就做题和阅读时不会圈点勾画。前者的问题是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答题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后者可能会遗漏文章中有助于答题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因此,一定要通读全文,边读边圈点勾画,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然后再做题。另外,根据高考阅读题的评分标准,评分主要看要点,要点齐全就可以得满分,但多答的内容不扣分,因此,答题没有把握时宁可多答一些(当然不要超出答题的范围),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遗漏得分要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05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