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交互细节体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最近在看《用户体验要素》,作为完完全全的门外汉,初次看这类交互设计专业书籍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过我还是想结合最近最常用的知乎来谈谈我的理解,作为一次思考的记录。 《用户体验要素》涉及五个层次: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这篇文章我将结合自己使用知乎的经验主要从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谈我的体会。关注的是一些细节可能会比较零碎。

软件版本:Zhihu iOS Version 3.7.1(404)

体验机型:iphone6

系统版本:iOS 9.2.1

体验时间:2016.01.23

知乎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理性,连接各行各业的精英。用户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口号: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特色:在某一话题下的讨论,对发散思维的整合;排他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PR;严谨友好的氛围。

1、主色调是蓝色,图标简洁,传达出精英、沉稳、专业的气息,与知乎所强调的与其他社交论坛相区别的严谨氛围相符。2、扁平化风格的banner和专题图标设计感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甚至被称为知乎风。我个人就很喜欢,老想模仿。

一个好的界面设计是让用户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东西”。在知乎,最重要的当然是问题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首页还是发现还是自己的收藏夹里,唯一重点加黑体的就是问题了。尽量遵循用户习惯避免抽象比喻,但是适当的比喻是可以添彩的,例如知乎圆桌,初次听可能不理解,但是点开圆桌页面后发现不过就是一个个专题,在微博上叫话题,在豆瓣叫小事,在知乎,选用圆桌这个比喻,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群精英围着一个圆桌热烈地讨论某一话题,气氛友好和谐,大家理性而充满见解。这样一下子将知乎与其他社交平台区别开来,凸显知乎特色。

界面设计不能给用户误解,特别是特殊的符号代表什么应该严格按照用户习惯。在我所体验的iOS版知乎中,知乎圆桌详情展开是一个向下的图标,收回去是一个向上的图标,很容易与苹果手机中下方工具栏的呼出方式相混淆,知乎中是点击,但是苹果用户多半会选择上拉,结果出现操作失误。

信息设计是指用一种能“反映用户思路”和“支持他们完成任务和行为”的方式排列信息元素。知乎的每一个界面都非常简洁并且要点突出,以首页为例,主体是列表排列,每一条由动态来源、问题、一个高票及其点赞个数组成。其中,重点加粗的只有问题部分,使用户视线首先集中在问题上,很好地突出了以问题为核心。其次重点突出的是点赞数,这相当于是一个筛选,赞数多的热度大,用户更有可能读下去。被弱化的是问题来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关注人的点赞回答提问、热门问答、关注的专栏更新文章、关注话题的新问题等,来源不是重点,最多提醒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原因,让用户对内容有一个预期,重点在于问题本身。问题下面还会节选两行某高票答案,如果对问题本身感兴趣,点击问题查看整个问题以及描述的细节,然后再一个个看答案。如果对推荐的高票答案感兴趣就点开答案,再回头仔细看问题,以及其他答案。这两种思路都是在引导用户了解问题,查看答案,进而留下自己的见解。

一个知乎用户的个人资料来源于多个维度,信息量大,放在一起容易让用户迷惑,做好这部分的信息整合尤为重要,使其他用户一眼就看出这位用户大致的情况,从而决定是否关注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她在知乎社区中的位置(她回答的问题、关注她的人数、获得点赞数、分享数等),二是她在现实生活中地位(教育经历。工作经历、职位、行业等)用户主页对这两部分都有考虑,选择了最重要的人气(关注及回答情况)和职业(公司及职位)其他信息则被隐藏,让感兴趣的用户深入探究。

首先,导航必须提供给用户一个在不同页面上跳转的方式,其次体现出它们所包含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哪个更重要,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

知乎整体框架使用的是下tab导航,一般来说,这样的导航方式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可以通过点击直接切换,没有优先级之分,但是针对每一个子页面点进去后是上tab的导航,通过滑动来切换页面,是有优先级的。例如“发现”里的“推荐”是第一位,下方是活动banner和问答列表,紧紧抓住了以问答连接用户的特点。“圆桌”是精选专题,放在第二位。“热门”的内容更新快但是没有编辑的有效的整理比较杂乱,所以更次一位。最后一位是收藏,这部分与直接的问答隔着一层,优先级相对最低。在“消息”里第一位是“通知”,是你所关心的问题的最新回答的更新,让用户第一时间看到自己迫切想了解的问题,第二位是“赞与分享”,是对用户回答的肯定,最后才是“私信”。这样的优先级排布完完全全体现了知乎对用户核心需求的把握,即对新知识的渴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这样,在许多社交平台上注重的私信被淡化了,在这个社区,连接起我们的不是个人,而是观点,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赞同你的观点,感谢你的回答。

结构层:

交互设计关注“用户可能的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和响应”这些用户行为。我想从两点来分析知乎在这方面的处理。

第一个是关于搜索的体验。现在在知乎有一个情况是很多问题类似甚至重复,这既造成了搜索困难又浪费时间,出现大量无意义的问题,为避免这种情况,知乎建议用户能先搜索问题,解决不了了再提问,所以在首页上方设置了搜索栏,搜索栏右侧是一个小小的“+”用来添加问题,“+”很小,正是出于鼓励搜索的目的。再来看看真实的搜索场景:从用户输入第一个字起,下方就开始推荐相关话题和问答,让用户从一开始就筛选是否有自己所需要的,搜索结果分为内容和用户,用来划分筛选范围,并且出现添加问题选项,让用户随时添加问题而不用返回上一层再添加问题,这样一来用户的思路是连贯的,不会出现输入了几个字还没有反馈或者搜不到想要的心急的情况。但是我发现这里有一个不太好的体验:删除已输入文字后会自动返回首页,要想重新输入则必须再次点击进入唤起键盘,要知道用户清空搜索文字也许不是不想搜了而是想换个提问方式。

第二点是摇一摇截屏反馈。知乎团队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和社区内部友好的氛围。这种氛围是知乎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大量高质量回答的保障,是知乎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不难理解知乎团队会将问题反馈放在重要位置,甚至专门提供一个快捷反馈渠道。我们都有体会,有时候遇到问题确实想反馈,但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向谁反馈或者单纯地怕麻烦而选择忽视。因此,用户确实是有需求的,关键在于如何满足需求。让我们回到真实的用户场景:普通用户在刷知乎,突然出现首页一片空白刷不出来动态,用户可能觉得奇怪,多尝试几次失败后就要不耐烦了,这时他很可能会不耐烦地摇动手机,尽管这好像也没啥用,不对,这次有用了,呼出了摇一摇反馈功能,小弹窗出来了并询问需要反馈什么问题(弹窗是一个需要慎用的交互设计,用得好体验流畅,不好可能惹恼用户,稍后细说)。

点击遇到问题或者建议反馈,手机会震动提示,并直接进入编辑模式,用户可以用画笔在截屏上圈出问题,在自动下拉的文本框里提交文字,文本框上方还会出现邮箱,一方面方便核对信息一方面告诉用户是通过什么身份发送反馈的,让用户始终明白自己用什么身份在哪做什么。整个过程很流畅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轻松完成。

但是上述场景只是呼出摇一摇的场景中很普通的一种。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不太可能遇到Bug,却很可能手误晃动手机,这时弹窗出来,第一次出现用户会觉得嗯,不错,还有这样一个功能呢,但是次数多了就会不耐烦了,据我自己的体会,摇一摇还是比较敏感的,弹窗出来一下子打断我的阅读,体验真的不太好。好在知乎细心地体会到我的心情了,弹窗除了反馈的两个选项还有一个关闭摇一摇和没啥事选项,这样就周到地考虑到所有可能的用户心理,很好地诠释了交互设计的工作:关注“用户可能的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和响应”这些用户行为。

接下来说一下弹窗。弹窗以一种层的形式出现,层后面是半透明或者深色遮罩。弹窗与一般页面相区别的一大好处就是让用户感觉自己没有离开当前页面,知道自己在哪,在干什么,即将到哪去,让用户充满自信,感觉一切在我的掌控之中。同时它的出现使用户集中注意力并快速完成任务。其次,由于不用刷新页面,弹窗出现和推出的速度都很快,让整个过程更流畅。然而,弹窗也可能体验很差造成用户流失。主要指以下两种:不在用户预期之内出现的、无用的、打断用户操作的、告警信息和不断叠加的弹窗。那么什么时候使用弹窗呢?应该是在弹窗的内容、包含的交互方式简单的、临时短暂又不可或缺的时候。

最后一个小细节是分享。分享知乎上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知识的传播或者储存,分享的渠道有很多,但是与其他app相比,更重视存储和记录,所以除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常用的渠道外,还有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Pocket等,同时前面也说到了,私信在知乎中优先级较低,所以放在第二面。

分享到聊天页面时会询问是返回知乎还是留在聊天界面,因为考虑到用户还会想和朋友再多说几句。而分享到笔记类应用时则默认返回知乎,只是存储不用停留。这些细节都反映出知乎对产品定位和用户体验场景的考虑。

结合理论知识和具体细节,终于让我对交互设计有了更直接的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