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坏人只需为自己找个理由——罗生门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芥川龙之介写的《罗生门》是一篇很短的文章,总共只有三个人物,其中一个还是尸体。

一、“人性转折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日本,这一年的日本火山、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整个城市尽是凄凉。

本篇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武士(或者家丁),名为武士实为保镖,自己的老东家因为经济原因把他给解雇了——咱家养不起你了。

落魄的武士不知去往何处,一个人走在荒芜的山路上,顿逢大雨,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成为他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来到了名叫“罗生门”的地方,阴森诡异,乌鸦盘绕。这个罗生门应该相当于聊斋志异中“荒废的寺庙”吧,可惜他没有宁采臣的福分,没有在此巧遇聂小倩。这里全是一些无人认领、腐烂的尸体。

罗生门有两层,武士无奈的坐在楼梯上,考虑接下来自己怎么生活下去——更准确的应该用“生存”这个词,在荒年中生存下去。

这时,一个念头涌上心头: 要是毫无办法中找办法,就得不择手段,要是在意了手段,就得成为那垃圾堆里的饿殍,路边的死狗。但是不择手段又是什么呢?

武士想破头脑也没有想出什么是不择手段,总不至于当强盗吧...?但是武士也难以提起勇气去当强盗,况且他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

正在武士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路上有一丝微光,大半夜停尸庙冒火,究竟是人是鬼,武士抽出刀爬上楼梯,原来是一个老太婆在拔女尸的头发。

这让武士很是恼火,竟然拔一个死人的头发,可见道德沦丧,如果这个时候问武士是选择饿死还是选择做拔头发,武士一定会选择饿死,毕竟一个人所处社会的道德所在,说服不了自己。

武士举着刀冲过去抓住老太婆,厉色问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老太婆给出的解释是:我之所以拔头发,是我想拿去卖钱。

听老太婆这么一说,就这?原来是一件普通的事,顿时无趣。 因为刚刚武士被道德观点所驱驰,才使得当时武士心中愤怒不堪,目前的自己是作为一个审判官的形式存在,如果拔头发是为了娱乐,武士肯定会杀了她,如果是为了卖钱生存,那就索然无味。

接着老太婆又说:拔死人的头发是不对,但是我不拔头发就饿死,这个女尸生前也是干这个勾当,她把蛇剁成小节,当鱼干买,只不过她现在得瘟疫死了,不然还干着呢。

武士听罢,低声问道:真的如此?没说假话?老太婆点点头。武士好似战胜了什么念头,挥舞着刀:那我剥了你的衣服,你不要怪我,不然我也会饿死。

二、“关于《罗生门》的理解”

故事到这就完了。我的理解是: 武士最后那句话显然表明邪念战胜了道德,最终选择了当了强盗。

可是为什么这三个会心安理得的做“坏事”?因为他们各自都有理由,也都为自己作恶找了理由,老太婆拔死人头发有理由,女尸生前用蛇肉当鱼干卖有理由,武士做强盗也找到了理由。

善恶就在一瞬间,选择做恶人的犹豫是缺少一个说服自己做恶的理由,一但这个理由被找到,你心中的罪恶感,道德观就烟消云散。

当你没有罪恶感,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坏事都理所当然。好比春秋战国,以周朝的标准,就是礼崩乐坏。上崩下坏,周天子没有道德约束,诸侯们也就不尊礼法,每个人都认为理所当然。

这篇小说虽然很短,三个人物,三页纸,也就千字,故事也是戛然而止,却把人物的心理的过程描写的如此精彩。

武士的心理变化:在进入罗生门时候,还在为做强盗说服自己,到寻找说服自己理由后,直接作出了强盗行为,可谓刻画精彩,故事精悍。

小说里的人物如果放在当时日本的背景,确实是迫不得已——活着最重要。

要是放在当下社会,这个为恶找理由的例子无处不在。小到逃课或者作弊(不作弊我不及格),大到左右违法铤而走险(不干点什么我就“生存”不下去)。

在当下,如何避免作恶,还得自身磨炼。选择做一个好人还是选择做一个坏人,其实还是取决于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