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你还在教孩子不要撒谎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常看到父母耳提面命训斥孩子:“小小年纪竟敢撒谎?说,跟谁学的!”

呃,跟谁学的?您心里没点数吗……

孩子说谎,似乎触及了父母心中的“红线”。毕竟谁也不想有个“谎话精”小孩。但转念一想,“撒谎”这事,似乎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值得细细琢磨。

德国心理学家乌特·艾尔哈特专门写了一本书叫《说谎心理学——一针见血的读心术》,读完它,我们就知道“说谎”这事,还真不能简单粗暴定义为“坏事”,为什么呢?

正如美国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费尔德曼所说:“我们也明白,从某种程度来说,世界并不诚实。”有调查称,人平均每日最少说谎25次。“谎言”如此高频次地出现,也许正因为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属于“必需品”。

比如闺蜜在减肥,她每天都问你:“我瘦了没?”其实你压根看不出差别,但还是会配合着说,瘦了瘦了,不但瘦了,而且美了。这是谎言吗?当然是。但这无伤大雅,还能为彼此带来愉悦的心情,何乐而不为?

有时候,说谎甚至能给人带来“可靠”的名声。当朋友告诉你一个秘密后,其他人来问你是否知道这个秘密,你只能说“不知道”。因为你已承诺对朋友保密,便只能选择对别人“撒谎”。

更夸张的是,一个聪明的“说谎者”,我们往往会评价他“机智灵活”“情商高”。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黄蓉就是一个很会说谎的人。当她把坏人骗得团团转,乖乖进入她的圈套时,我们不但不“鄙视”她,反而为她拍手称快。

而历史上,很多人在生死攸关的场合,不得不说谎。比如“鸿门宴”上,刘邦和他的团队,个个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一再强调自己对项羽的忠诚和臣服, 对真正的野心却加以掩饰,才缓解了危险,带来了生机。

你看,“撒谎”可能带来这么多好处,你还能以一句简单粗暴的“小孩子不能撒谎”来教育他吗?

但……难道真要纵容孩子撒谎? 

撒谎通常有三大动机:一是讨别人欢心,让对方感觉舒适和愉悦;二是夸耀自己和装派头;三是自我保护。

一旦发现孩子撒谎,首先得分辨清楚他撒谎的动机,再和他一起分析撒谎将带来的结果。

如果是为了取悦别人,你得告诉他,大可不必,做自己更舒心。如果是说大话,你提醒他诚实面对自己,浮夸反而惹人讨厌。而更大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说真话将受到惩罚,这时你得卸下他的担忧。

比如他偷偷从家里拿了钱去买糖吃,被你发现了。你严厉地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迫于压力,咬紧牙关不承认。这时,你得转换策略,千万别给他“罪加一等”。要明白,撒谎只是他用来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并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们的目的无非是让他意识到“偷家里钱”的不必要性和多吃糖的坏处,所以,应该冷静地和他一起探讨事件本身,而不是被一种莫名的道德正义感裹挟,生怕他从此走了邪路。

我们常把“撒谎”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因为我们常常把爱撒谎的人等同于“骗子”,我们都憎恶骗子。

骗子,是指用狡猾的手段或欺诈的做法,特别是利用别人的轻信或偏见而得到金钱或地位的人。 骗子的做法,乍看是损人利己,细究起来,其实是损人伤己,短视至极。因为一旦被拆穿,将失去他人信任和立身之本。

比如最近热播的新剧《猎场》,主角郑秋冬因为履历上的污点,投机取巧用假身份混入职场,被拆穿之后,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失去了在北京发展的机会。

“撒谎”并不等于“骗子”,骗子只是撒谎所能造成的其中一种结果。由于这种结果杀伤力太大,我们对它的关注和警惕也最多,很多人容易上纲上线,把二者等同起来。

但其实不必因噎废食, 撒谎作为一种手段,结果有好有坏,若最终结果有益,利人利己,那撒谎无可厚非;若是于长期利益有亏,损人伤己,那就得不偿失了。

对待谎言,我们应敏锐洞察其动机,再理性判断其结果,让它“无处可逃”。

既然“撒谎”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且带来的结果有好有坏,那我们就该明确其使用方法和规则,从而为自己带来最大的正向利益。

事实上,“撒谎”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操练,才能把谎言说得“高级”。什么时候能说谎,什么时候不能说谎,什么时候说谎有利,什么时候说谎很愚蠢?我想,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判断力。

首先,明确“谎言”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有时候,我们需要“谎言”,至少是“不说真话”。 比如为了保护隐私,缓解尴尬,或是避免给对方带来痛苦。此时,“善意的谎言”很有必要,甚至将受到欢迎。不撒谎,反而成了一种“短视”的自私行为。

其次,对他人有利的“欺骗”不算谎言。

狄更斯成名之前,曾得到一位老太太的鼓励,她说狄更斯的文章写得很好,她预测他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作家。狄更斯在写作遇到瓶颈时,总能想起老太太的预言,继而重拾信心,坚持创作。后来他果然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但有一天,他从老太太的女儿那里了解到,她根本不识字。

这样的“欺骗”还有个名称,叫“ 自证预言 ”。有的人懂得把它运用在亲密关系和亲子教育中,得到良性结果。

比如,孩子背书很慢,妈妈却不明说很慢,反而夸他认真谨慎,没有把握不轻易开口。之后告诉他,只要消除了紧张感,一定能快速把书背完。此时,若再辅以耐心讲解和适时表扬,孩子的背书速度自然会越来越快。

最后,明确“谎言”是否值得,是否有利于获得长期利益。

有时候,撒谎比实话实说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利益。比如受到领导批评时,你明明满腹牢骚和怨怼,却只能言不由衷地点头称是,和颜悦色地接受意见。此时,若是我们对自己的情绪不加掩饰和控制,可能会带来糟糕的后果。

但撒谎有可能只带来眼前的短期利益,损失更大的长远利益,此时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和判别。

娱乐圈频现的“人设崩塌”事件,一遭曝光,当事人往往损失惨重。前有文章、白百合,后有薛之谦,赵薇,都是以谎言打底,以“人设崩塌”为结局的短视事件。

的确,谎言有时能带来“解决问题”的错觉,但结果可能埋藏着更大的隐患。若只为逃避责任,粉饰现实,谎言终将灼伤自己。“自欺欺人”不可取,这可能就是我们更提倡“诚实”的原因吧。

谎言无处不在,我们不但要学会“高明”地说谎,还要学会分辨别人话里的“隐形谎言”,以免被欺骗和利用。

语言常常具有欺骗性,只有内在的利益诉求和深层逻辑不会变。当我们懂得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保持理性,尊重常识,便不会轻易上当。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对待他人的赞美或诋毁。

有的人,听到几句好话,便掏心掏肺,引对方为知己,结果中了圈套而不自知。《甄嬛传》中,安陵容的悲剧,很大程度在于内心自卑,认为自己不配做甄嬛的姐妹,才被居心叵测的皇后挑拨离间,成为对方的棋子。

其次,判断对方的动机和目的,关注事件本身将带来的结果。

比如,谈判桌上的溢美之词不是真话,对方的目的可能是早点签约。商场里,服务员的夸赞是为了取悦顾客,聪明的你得忽略这些表面的花言巧语,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上来。

有些老人,被卖保健产品的业务员忽悠,花几万元买下无效的产品,这也是他们被表面言语所迷惑,而不注重产品实际的缘故。

再次,判断是否合乎常理。 有的人被骗,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理性和常识。

比如,有人搞民间集资,说是投入某个项目,年化率将大于25%,甚至更高。结果集资人一朝跑路,投资者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传销也一样,过高的回报率,明显超乎常态,世间不存在那么轻易的赚钱方式。人活世间,投机心理最易被人利用,还是脚踏实地来得长久。

最后,小结一下。“说谎”于我们是“必需品”,无法回避,只能正视和学习。与其以“不能撒谎”这种单一而绝对的价值观来教育孩子,不如教会他如何正确认识、使用和分辨谎言。这样,你教给孩子的,可能是更大的智慧。

蚂蚁私塾第八次作业

无戒365极限挑战训练营第十一天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