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野圭吾的《时生》,我们能看到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我阅读文字的速度很慢,因此写起文字来,也慢许多。但记忆却总是不由分说地离我而去。

为了重现那场“车祸”,我二刷了《时生》。

并非为了写下这些才去再读《时生》,而是读完以后,好想来写点什么,随便什么都好。

我平时很“忙”,这种忙和别人不同。

我从不加班、没有繁重的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自己独处,很少社交,户外活动基本没有。

极少时候会在没有阅读方向或者“过于闲暇”的时候去一去书店、图书馆。

即便如此,我仍旧没有时间。

我把时间花在哪里了,对其他人来说并不重要,而我想说的,是我将时间投入到了《时生》这本书上,一本我已经认真阅读过的小说上。

我特别喜欢《小王子》里的那句话: “正是你花费在玫瑰上的时间,才使得你的玫瑰花珍贵无比。”

很多人问我,我的名字是不是由此而来。我肯定地回答:“不是”,但在我自己看来,也太灵异了。

东野圭吾的小说,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制造一个悬念,让你无止尽地阅读下去,直到把整本书读完,破解它,你才能泄下这口气。

《时生》这本书在一刷带给我的终极悬念,就是时生到底会以怎样的方式“消失”呢?什么样的理由能够“合理”地说服我呢?

当我二刷《时生》,显然这样的终极悬念已经没有了,那么我在期待什么?

说句实话,像东野圭吾这样的写作模式,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一招鲜”。

无论是《白夜行》、《解忧杂货铺》、《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秘密》还是他的其它作品,无疑都是这同一个模式。(或许《嫌疑人X的献身》是个例外,但也不完全例外)

我们都知道,无论看影视作品也好、文学作品也罢,哪怕是玩游戏打通关,但凡和“剧情”有关系的,我们最讨厌的就是被“剧透”。

然而,东野圭吾的作品,无疑是“最容易”被剧透的作品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他的小说里,总会存在一个很“致命”的“终极转折”,然而,我们在整本书的前面80%、甚至90%投入的时间,都是为了这个“终极”在积累能量,以便“厚积薄发”。

如此一来,“终极转折”一旦被剧透,那么整本书都会索然无味。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二刷《时生》?

因为,那种温暖的感觉,我还想再回味一次。

就如同时生回到20年前那样,我也同时生一起回到了20年前的那一天,也就是这本书开始的地方。

在时生与拓实最后道别的时刻,也是我与这本书道别的时刻。

时生发现自己明明了解这一切,却终究无能为力。我也发现我明明将整本书读过一遍,却也无法改变任何事实。

时生骑上他的摩托,我打开了自己的知乎,时生冲向了隧道,我开始了码字,时生阻止了一场火灾,我安利了一本《时生》。

当我二刷《时生》时发现,我已经不会再被当初作者所设下的“圈套”给诱导,我有我很明确的方向,我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再次见识到那场“车祸”。

想到这里,我细思极恐——因为,我之所想,即时生所想。

为什么这么说?

时生跟随拓实2个月,一步步引导拓实作出决定,当然,也是拓实自己作出的决定,时生不过是旁观者,他影响不到历史的车轮,但时生能有自己的想法。

时生的角度,何尝不是我们读者的角度,当我们看到拓实的时候,时生的想法,何尝不是我们的想法?

与其说,我们陪伴时生,浏览了拓实走向成熟的两个月,不如说我们就是时生,看看自己曾经的那“两个月”。

那是怎样的“两个月”呢?

谁不曾回想自己过去的样子,如果没有,或者已经忘记如何回忆,那更应该看一看这本书,《时生》。

当我们回想自己的过去时,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时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时生。

想想自己过去经历的那些“成长”,是否一直有一个“时生”伴我们左右,只不过他存在的时间很短,或许只有“两个月”,因此常常令我们遗忘。

“时生”只会陪伴我们一段时间,过了那段时间,“时生”就走了。说走了,也没有完全走掉,他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例如我们现在的自己。

没错,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在“自己”与“时生”之间切换的。

成长后的我们,是自己;帮助我们成长的,是“时生”。

或许,重复的日子过得久了,很多人渐渐地就忘记了“时生”的模样,只记住了自己。

想见见你的“时生”吗?

来吧,

——《时生》东野圭吾 著

/以上

@浇玫的诗人

浇玫的诗人:一个温暖的表达者,希望把温暖带给你们。代表作《影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