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教养,不再伤脑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手足教养,不再伤脑筋! 兄弟姊妹彼此不玩在一起,如何才能让他们的感情变好?其中一个孩子长相特别可爱,个性特别活泼,每次出门只有他会频频受到称赞,担心其它孩子的心灵受伤?当孩子对弟弟妹妹产生反感,经常会说出「我讨厌他。」又该怎么办呢? Q1:其中一个孩子长相特别可爱、活泼,讨人喜欢,一起带出门,总是只有他一个会被称赞?

人的眼光天生就比较会被外型姣好或主动与你互动的人所吸引,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副教授谢莹慧建议,平日父母就应多用心去发现每个孩子具体的特点与擅长的东西,当遇到外人只称赞其中一个外型较可爱或较活泼的孩子时,可以技巧性地回应:「谢谢你的赞美,他真的很可爱,那你有没有注意到哥哥(指其它没有被称赞的孩子)的皮肤其实也很好,而且很会画画唷!」有时候,经过这样刻意地提醒,也会让他人马上发现,只把焦点放在其中一个孩子身上并不合宜。

Q2:兄弟姊妹当中,其中一个孩子特别爱告状?

谢莹慧副教授指出,爱告状的孩子有可能是先天气质较爱打抱不平,当孩子来告状的时候,可以试试看以下4步骤:

1.父母可以先告诉他:「谢谢你告诉我,妈妈(爸爸)知道了。

2.父母要先了解,孩子们会各说各话是正常的情况。

3.一定要把其他孩子找来,听看看各方的说法。

4.运用平日父母对孩子的观察与了解去处理。

Q3:家中的两个孩子,不太跟玩在一起,感情好像没有很好,怎么办?

根据游戏行为发展理论,孩子刚开始产生的是「平行游戏」,也就是说,两个孩子即使在同一个空间玩同样的活动,却是各玩各的。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成熟,进入到「联合游戏」,才开始会跟对方说话、互动,例如,请对方传递东西,不过,主要还是自己完成自己的游戏,最后,才会出现高度互动的合作游戏,因此,谢莹慧副教授表示,爸妈不用过度担忧家中学龄前的兄弟姊妹,因为刚开始即使在同一个空间玩,却没有互动,也是正常发展的一部分唷!

手足教养,不再伤脑筋! Q4:孩子抱怨:「为什么我一直都要穿哥哥姊姊穿过的衣服?!」

当兄弟姊妹间是同性别时,爸爸妈妈往往站在经济角度为考量,希望妥善用资源,让年纪小的孩子接着穿老大的衣服,谢莹慧副教授建议,父母一方面可以试着跟孩子沟通父母这么做的原因,另一方面,父母也不要总是认定年纪小的就应该要穿老大留下来的衣服,毕竟,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为什么年纪小的总要穿旧衣服?不妨适时地帮年纪较小的弟弟、妹妹,买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像是小背包、小帽子,让孩子也能有「这东西是真正属于我一个人的感觉!」

Q5: 孩子对父母说:你/你偏心!?

谢莹慧副教授认为,首先,要视孩子在怎样的情境中说出这样的话,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角度与感受,再来,建议爸爸妈妈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做出决定的过程,让孩子能够了解;此外,当孩子说你不公平时,家长也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公平了呢?

孩子毕竟是孩子,没有人天生就会做哥哥姐姐,因此,总是要求大的就要让小的或是照顾小的,其实并不合理,在平日最好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小的可以多为大的做些事情,每个人都会想要被宠爱与被需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兄弟姊妹间是要彼此「互相照顾」的。谢莹慧副教授进一步提醒,发生孩子争宠的情况,最忌讳单独在每个孩子面前说出:「其实妈妈比较爱你。」

《百万父母都在问!心理学博士写给你的习惯教养书》的作者提到,每个孩子的年龄、角色以及理解他人的程度都不相同,所以「齐头式的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其实并不公平,父母要让孩子理解,在什么年龄就一定会有哪些责任,并且安抚他的情绪。

一般来说,未满5岁的孩子会对弟弟妹妹产生强力的嫉妒心,因为这时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高,一直到6岁左右,开始与父母脱离,会跟同学与老师发展出人际关系,但是,并不表示6岁以后的孩子就不会有嫉妒心理,因为孩子们自始至终都需要父母的关怀,也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与每个孩子进行个别约会 跟每个孩子分别共处一段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能个别跟最亲爱的父母单独约会,这段时间内不论是牵着孩子的手一起散步、到附近的商店购物、一起出门吃点心,或是只为她念一段故事都好。最重要的,这是与孩子对话的好时刻。他们会因为可以跟父母独处,而感到非常满足,对增进亲子关系,建立亲密感都极有帮助。

手足教养,不再伤脑筋! Q6:家族中的长辈,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每次回去就只帮哥哥或弟弟(儿子)准备礼物,以及他们爱吃的食物,担心女儿长期被忽略,心灵受创?

谢莹慧副教授认为,可以先试着跟长辈沟通,因为如果持续发生这样的状况,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得出来的,如果真的还是无法改变长辈的行为,建议爸爸妈妈每次回去拜访长辈前,先自己买一份给女儿的礼物,然后交给长辈并告诉他们,礼物是以他们的名义所准备的,请他们也开心地交给女儿。

Q7:不能容忍自己的兄弟姊妹被称赞?

《百万父母都在问!心理学博士写给你的习惯教养书》的作者认为,父母表达的方式显得特别重要,如果要特别表扬某个孩子,请就行为本身陈述就好,例如:「哥哥今天主动跟邻居阿姨打招呼,让阿姨感觉受到重视,做得很不错!」不要因此借机数落或批评其他孩子。

「弟弟10分钟前就到了,你怎么总是不守时?」「你看哥哥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得那么好,怎么你就做不到呢?」像这种又加上评断的话,会让孩子感到生气,也会觉得父母似乎更喜爱其他的兄弟姊妹。

Q8:老大情节,怎么办?

《百万父母都在问!心理学博士写给你的习惯教养书》提到,孩子之间相互比较、嫉妒的现象永远不会消失!所以重要的并不是要求孩子停止相互嫉妒、争宠,而是要帮助孩子舒缓他们的情绪,身为家中第一个孩子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而且短时间内也不见得能明白友爱的价值。

当孩子对弟弟妹妹产生反感,经常会说出「我讨厌他。」或「我恨死他了。」之类的话。对此父母不要立即对他们说:「为什么?你是姊姊,不能这样,这样是不好的行为。」这样一来,孩子下次就不敢对父母如实说出真实感受了。

勿坚持大的要让小的 父母过于坚持大的要礼让小的,会让排行较长的孩子有委屈心理,长期下来也会影响他对自我的评价与自信,若父母总是特别溺爱年纪较小的孩子,他们渐渐会认为不管走到哪里,年纪或辈分较长的人保护关心幼小力弱的人是理所当然的 当他们遇到难过时,会习惯性地依赖他人,而不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将会成为无法自立的人。

手足教养,不再伤脑筋!

谢莹慧副教授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今天是你最好的朋友,结交了另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大人们自己可能都会不禁思考,那我跟她的友谊还会不会像以前一样好?更何况是孩子?老大会担心父母对他的爱被瓜分,是很正常的,父母要多体谅老大的心情,不要认为他应该在一开始就身为父母的大人一样,开心地迎接新成员的到来,尤其如果是家中的新生儿,的确也会占用掉父母大部份的时间,父母可以邀请孩子一同参与照顾,老大较不会有被屏除在外的感觉,同时也是建立自信与培养手足之情很好的方法,最后爸爸妈妈与别忘了要常常表达对老大表达自己对他的爱有多深。

Q9:刚满两岁的女儿,是家中的唯一的孩子,我发现最近带她去公园玩,她都喜欢跟年纪大她三岁的两三个孩子玩在一起,每次跟她说回家吃饭了,她都不肯,开始大吵大闹,是不是该为她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陪伴她?

谢莹慧副教授表示,若有计画性生第二胎,爸妈应先仔细思考本身的经济能力与体能,而非为了让孩子有玩伴,因此,是否有人可以陪伴孩子,不该作为生下一胎第一顺位的考量。

此外,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同侪关系」,每个孩子也都希望拥有良好的同侪互动,希望有归属感、被一个团体所接纳,即使家中有兄弟姊妹,也是一样!有些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没有能力与他人互动,父母才真正应该担心。

父母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同侪关系是相当重要的,父母不妨试着去认识其他也会常常带着孩子到公园活动的家长,并且持续与孩子沟通,一起制定出一个回家的时间,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鼓励孩子发展出良好的同侪关系,爸妈也不会每天为了怕孩子不想回家而伤脑筋了。

独生子女VS有手足 谢莹慧副教授指出,根据鹰架学习理论,家中有哥哥姐姐的,可以借由有模仿或学习的对象,更有助于学习,一般人对独生子女可能会有刻板印象,认为他们不懂分享,其实,很多时候,因为独生子女获得的资源丰富,他们才会真正主动分享给别人唷!尤其有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在教养方面特别用心,加上每个孩子天生的气质不一样,不见得独生子女就不懂与他人相处或互动,爸妈不用过度担心。

手足教养,不再伤脑筋!

Q10:为避免孩子争执、抢夺,如果经济能力所及,所有玩具或是食物,不如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份? 「其实,有争执就会有学习,冲突不一定是负面的,因此也无须刻意去避免。」谢莹慧副教授指出,并不需要每一样东西都各准备一份,父母反而可以利用机会,教导孩子一些「策略」,例如,哥哥先玩20分钟,再换弟弟玩,或是让孩子们「交换」玩各自拥有的玩具。

《百万父母都在问!心理学博士写给你的习惯教养书》中也提及,父母可以跟孩子们一起脑力激荡,订定出大家都认可的准则,例如,猜拳获胜的人可以优先玩玩具,半小时后换另一个玩,制定规则也讲求清楚仔细,如果原则不明确的话,孩子将会产生困惑,也容易因此吵架,经历这样的过程,孩子也可以学习到「理性解决」的重要性!

此外,有些孩子的天性较害羞内向,在争执的过程中,常常被欺负,也都默默承受,不懂该如何反应,父母更可以多教导他如何适度的为自己挺身而出!这些策略在孩子往后的人生都会用得到,透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不但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他人沟通协商,更可以学习到如何分享。

不过,所谓的「分享」,并不等于强迫孩子去分享「每一样」东西唷!谢莹慧副教授打了一个比喻,即使是大人本身,跟自己的亲生姊妹感情很好,但是,如果自己新买了一个很贵的包包,姐姐想借,我们都可能都会很舍不得,考虑再三,更何况是孩子呢?

父母的期望要符合现实 谢莹慧副教授表示,父母不应该对孩子有不合理的期待 ,看到孩子不分享,就认为孩子是自私的。《百万父母都在问!心理学博士写给你的习惯教养书》也强调,父母往往希望孩子能够马上改善所谓的坏习惯,所以很多父母会说出:「我已经尽力了,可是还是没有任何效果。」这样的话,我们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电脑,输入什么资料就能马上显现出来,不要忘记孩子的行为是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

Q11:家里的大儿子患有特殊疾病,小儿子则是非常健康,甚至看起来比同龄的孩子发育更好,0以前我会觉得为了生病的哥哥,无法好好照顾小儿子而感到非常内疚,但是最近发现小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不知道该怎么办? 子女之中当某个孩子患有疾病,父母势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相对来说,陪伴正常孩子的时间就会减少,因此他们心中的不满一定会增加,他们会认为患有疾病的兄长独占了父母的宠爱,当自己需要的时候,却不能得到适切的关怀。

这时候父母有必要与孩子商讨,调整与生病孩子的共处时间,或是父母两个人协调好时间,避免夫妻双方都投注太多的关心在其中一个孩子身上,而冷落了另一个。另外,趁着生病的孩子休息或睡觉的时候,拨出时间与其他女子对话交谈,营造亲暱的氛围,或是全家人能够一起进行有趣的活动,共进晚餐,都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此外,正常的孩子如果因为学校的某种活动,需要父母亲参加时,父母们也要尽全力配合,甚至带着长期生病的另一个孩子一起参加,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谢莹慧 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幼教系副教授 学历:美国香槟伊利诺大学课程与教学哲学博士 专长:幼稚园课程设计、 幼教师资培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