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目的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阿德勒提出“目的论”的前提是: 他否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创伤”学说。

精神分析特别强调“早年经历对人格的巨大影响”。该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一个人心灵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此种观点,与我们的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差不多意思。

这是典型的“原因论”: 一切结果都有原因。现在我的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的。

如果是这样,人生岂不很无望:既然一切都已定型,那努力还有啥意义?

很多父母很焦虑,我打过孩子、吼过孩子,ta长大了是不是有创伤啊?也有很多人说:我现在这么不好,都怪我的爸妈以前怎么对我。他们要对我的现状负责。我如果有谁谁那样的爸妈就好了。

这一切的信息,似乎都证明了原因论的正确性。但是,如果我们只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阿德勒反对这种单一的归因。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不是造成我们目前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我们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即:我们并非因为过往经历的创伤而痛苦,我们怎么看待过往的经历,赋予那些创伤什么意义,才是决定我们痛苦与否的根本。

例如:“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有的人懂事,练就了一身生活技能。有的人却破罐破摔,抱怨父母误入歧途。跟家境无关,全在个人选择。家穷,便不是原因。

例如:“我从小被父母打到大”,有的人做父母后延续传统也打自己的孩子,美其名曰我有创伤我本能反应。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不让孩子受当年自己受过的苦,用温和的爱包容孩子。

所以,阿德勒认为:

1、人并不是受过去事件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2、一个人无法改变,是因为他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3、处理童年创伤的最好办法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看见它,理解它,找出对那件事的看法与解释,更新、改变信念。

4、一个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甚至包含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果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的感觉,如果是世界观的话,就有改变的可能。所以,如果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再重新进行选择。

目的论例子一:母亲和女儿正在大声争吵,这个时候电话铃响起来,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声音中依然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是女儿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五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训斥女儿,所以说,在这件事情里面,母亲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是为了用高声震慑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所以说,愤怒是一瞬间的感情,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例二:一名男子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闭门不出。他自己的解释的原因是因为跟父母关系不和,以及在职场中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理创伤。阿德了否定这个说法。他认为:这位男子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

例三:一个女子只要当众发言,或者与陌生人交谈,她都会脸红。女子原来的解释是:我脸红,导致我紧张不敢发言。阿德勒认为:是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因为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敢当众发言是因为这个脸红症状”这样的想法自我逃避。

治疗无法从消除脸红开始,引导她看到:刻意练习说话技巧,能掌控谈话自如表现时,脸红的症状会消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