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日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2019.1.9 星期三 阴

亲子日记181 潘晶文妈妈

教育的背后,拼的是父母的态

“态度决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这话放到家庭教育,同样成立。

最近,发现身边有些很厉害的父母,他们似乎生来有种能力——让我们觉得他们的孩子身上总是自然散发出听话和懂事。而且这种听话和懂事,并不是表面顺从可内心却在反抗。这种能力,其实跟他们的学历,他们的职业是没有多大关系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他们在对待很多问题上都有着正确的态度,恰恰是这些态度赋予了他们的孩子极为可贵的成长环境。

态度决定行为

莫言说:“为什么农村的父母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女?因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态度决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与价值感,而不是他们有多高的认知水平。”

的确,观察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环境时会发现,作为家长,即便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巧,相比于拥有好的态度,都不那么给力。

这是因为态度与行动是连动的,家长有什么态度,就会对孩子有什么行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有一个好的态度,才会互相珍惜,才不会有伤害。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放学回家不想写作业。而他妈妈下班一回家就勒令他写。过了会儿,妈妈便责问孩子作业写了没,起初孩子还说:“等等",等妈妈问多了,就再懒得答了,装没听见,反而明目张胆地玩起来了。

妈妈于是气急败坏过来呵斥道:“马上把作业给我做了!”孩子却说:“不,我还没玩够。”这话瞬间激怒了妈妈:“我告诉你,再不快把作业做了,看我一会儿怎么收拾你!”然后咆哮而去。

半小时后,孩子一切照旧。

另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也不想写作业。不过回家后,他妈妈没让他立刻写,而是允许他先玩20分钟。10分钟过去,妈妈提醒孩子:“再玩10分钟,就该写作业了。”10分钟后,妈妈看到孩子还在玩,于是要求停止行动,孩子央求说:“妈妈等等,我把玩具组装完就好。”妈妈同意了。

等孩子完成,她牵着孩子到书桌前,征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门学科的作业,孩子很开心地做了选择。

如果第一个妈妈继续用她的态度对孩子,孩子未来会如何?孩子仍会玩,甚至孩子还会想办法说谎逃过妈妈的训斥。等上了初中,他不再怕妈妈了,受到训斥,他可能就会用语言或过激的行为进行反击……

这样,成家后,他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他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感会是如何?不说,你也能猜出来。

而在第二个家庭里,虽然孩子或许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养成写作业的主动性。但我相信,这位妈妈的态度迟早会让孩子养成自觉的习惯。因为,在这种态度里,有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有时间管理上的引导,有责任意识的培养……

正确的态度,延伸出正确的方法,从而产生正确的行动效应,这就是态度的力量。

父母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育

那天在校门等孩子,正值放学,不时有孩子来借门卫室大爷的充气筒,孩子礼貌地表达谢意,大爷很是欣慰。

一对母子推着自行车来,妈妈指指充气筒,示意儿子去拿。孩子拿了充气筒就跑,大爷拦住他问:“做什么?”“打气。”孩子不屑地说。“谁答应你拿的?”孩子红着脸看他妈,他妈脸上露出恼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气!”“小气怎么啦?你不问自拿就是偷……”那位妈妈一脸的尴尬,吐了一口大唾沫,转身离去。

《孟子》里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与人交往,敬人是重点,家长都做不到,孩子又从何做起?

平时朋友聚一起,聊起自家孩子难管教,于是相互取经。有一次,朋友说起他的教育经历,我深受启发。

他父母都是农民,没啥文化,因为忙劳作,更无从对他加以管教,但做人的道理朋友从小都熟知在心。比如见了长辈要问好,吃饭要有吃相,人有困难得帮,不义之财不可取……总之,一切生活琐碎,父母的言谈举止都给了他是非的标准,虽然他们不懂这就叫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

尤其,他说起八岁那年炒土豆丝。因为第一次做,盐放多了,水加多了,像煮了一盘咸不拉叽的浆糊。父母吃后却赞不绝口,不停往嘴里送……这事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决心以后要出人头地,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和包容。

无论是嘶吼谩骂、拳打脚踢,还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这样在影响和引导着孩子。

你看,哪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就连莫言都说,实在没觉得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刻意教育自己的,因为父母对世界、对问题的态度,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和表率。

是的,教育比拼的实质,同样是家长自身人生态度的比拼。你播种怎样的人生态度给孩子,你的孩子会将收获怎样的生命高度和深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