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迷,为何甄士隐第一个见到通灵宝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在《红楼梦》文本中有两个身份不是很明确的人,其中为一僧:智通寺的老僧、一道:空空道人。空空道人因访道求仙见到补天石,将石头上所刻事迹抄录传扬。这是《石头记》到《情僧录》的过程,然而文本对空空道人本身的来历只字未提。贾雨村罢官后在淮扬做林黛玉的老师,偶过智通寺遇一老僧,文本对此老僧来历也是只字未提。

甄士隐梦里见一僧一道,机缘巧合成为《红楼梦》第一个见到“通灵宝玉”的凡人。作者为什么要安排甄士隐第一个见到“通灵宝玉”?甄士隐好奇一僧一道所提起的“蠢物”便请求一见,(文本)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这就更奇怪了,为何和通灵宝玉还有“一面之缘”?僧人是佛教徒,这里的“缘”就必须用佛语解析,《俱舍论》卷六:“因缘合,诸法既生。”在生“果”中起主要直接作用的条件叫“因”,起间接辅助作用的条件叫“缘”。甄士隐和通灵宝玉有“缘”但没有“因”,因此在通灵宝玉和甄士隐之间没有故事发生。那甄士隐又如何成为空空道人的?

“空”是相对“实”而言的,甄士隐由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中悟出“空”。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这好了歌就是把生活和现实中的理想、信念、物质都由“实”到“空”的道理。甄士隐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把“好了歌”进行了更具体、更详细的解释: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账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自己原是衣食无忧的乡宦,但瞬息间则祸从天降。女儿正月十五闹元宵看灯被拐子拐跑,对甄士隐精神上是致命一击!三月十五葫芦庙炸供引发火灾,好好的一个家毁于一旦!最后变卖田地却所投非人,落得遭人非议。甄士隐终究是看清楚了红尘如梦,万物归空的道理便和跛足道人出家访道求仙,成为“空空道人”。

在访道求仙的过程中遇见补天石,这是甄士隐的前世今生注定的命运。其实这也是甄士隐和补天石(通灵宝玉)第二次相会,甄士隐梦游会通灵宝玉和佛有“缘”,第二次抄录《石头记》传书就是于佛有“因”。所以甄士隐将《石头记》问世传奇的同时也从《石头记》里悟出佛法无边。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从文本的这段文字可以读出空空道人由《石头记》悟出佛法,成为“情僧”,此时此刻的甄士隐是情僧,不再是道人。甄士隐还念念不忘当年的贾雨村,于是在智通寺于贾雨村相见,并提醒贾雨村: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是告诉贾雨村的命运归宿,希望贾雨村早日幡然醒悟!

甄士隐梦游识得一僧一道,得佛缘见到通灵宝玉,由跛足道人指点出家修道。访道求仙做功德传抄《石头记》得以修成正果,成为情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