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孩子吧,如此,也就放过了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老婆刷到一条“可爱”的视频,我瞄了一眼却怎么都笑不起来:一个小孩哭着打电话报警,奶声奶气的说要让警察把妈妈抓走,还一直抱怨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呀。

警察上门是这样劝孩子的:你爸爸妈妈都带走谁来照顾你呀?视频的背景音乐是那种很可爱很欢快的音乐,却听得我好伤感:成年人的眼泪有时未必真诚,但是孩子的痛苦可是百分之百的呀。

孩子不是应该最爱妈妈的吗?小时候每次看台湾电影《 妈妈再爱我一次》,听到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都会忍不住掉眼泪。妈妈什么时候成了孩子的敌人了呢?

消灭了皇帝之后,中国大概只剩下两种人还对另外一批人拥有绝对的权威,第一种是足球场上的裁判,第二种就是为人父母。

在你心情不好烦躁无比的时候你有没有拿自家的熊孩子撒过气?

孩子从上小学起你是不是就开始把他们的学习成绩当成第一要务,孩子做的最让你高兴的事情就是考试考了高分?

当孩子大了点开始叛逆了,不听话了,处处和你杠,无力吐槽之余,你对付他们的手段是不是开始变得简单粗暴?

当他们进入青春期,你是不是开始像防贼一样防孩子早恋?

等到他们大学毕业工作了,你是不是又开始天天的催婚?结了婚又开始催生孩子?

父母永远都有堂皇又诛心的理由: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这种合法的道德绑架,本质上就是“耍流氓”。

你明白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吗?当你开始抱怨他们只知道刷手机打 游戏 时,你真的走进过他们的内心吗?在你十几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摧残下,幸运一点的孩子也许也就是变得没心没肺,狼心狗肺倒也还好,最怕就是变得敏感,自卑,甚至抑郁。你考虑过吗,你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是不是出问题了?

手机刷到了一条视频,标题是“夫妻俩都是985硕士,女子吐槽高三儿子是‘学渣’:他爸气的2次心梗”,自从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每当看到这样的视频或文字我都会或多或少多看一会儿。视频的内容大概是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和老公的高知背景,养育孩子过程中是如何的劳心,结果孩子到了高三开始厌学成了学渣,学习不好也就算了,还是个杠精,爸爸被气到两次心梗,视频结尾妈妈貌似云淡风轻的做了总结:“我现在对孩子没有任何的期望,她只要平安 健康 快乐就好”。听这语气感觉好像这位妈妈是得了某种绝症,在经历了非常病痛之后忽然看开了,也就放弃治疗了。

我是真的好奇了,这位家长你发这条短视频到底是为了发泄不满还是为了出孩子的洋相,不要告诉我你是来刷流量的哦。

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回家爬楼梯到二层时都会有点紧张,因为我经常听到二楼某一扇窗户里传出一位母亲的训斥声:你怎么就考这么一点分数?!你是不是在骗人,老师就布置这么一点作业?!这个单词是这么读的吗,我教了你多少次了?!你以为爸爸会帮你吗?!你这样的小孩长大了有什么用?!偶尔爸爸也会插一两句嘴帮腔。

我的天哪,我好几次都想敲门问一下那位大姐:您对孩子如此的恶语相向真的是有 不共戴天之仇吗?孩子在这个没有出口的小空间里要如何安放他的恐惧与不安?

我有个朋友,年长我五六岁,他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是一直陪读,家教请了无数,孩子中考备考期间他放弃一切工作陪孩子,自己都做了十几套 模拟题。我好几次跟他感慨:兄弟,你一定要这么拼吗?朋友的回答既真诚又无奈:没办法啊,别人都这样,你现在不拼,以后连拼的机会都没有了。末了还会语重心长的提醒我一句:我以前也不觉得需要这么拼,但是等你的孩子到这个年纪你就懂了。听得我简直汗毛都要竖起来了。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是个热心肠的大姐,最近有几次我都想两家人约在一起吃个饭,逛逛,聊聊天,大姐很无奈:孩子没时间啊,下学期就要中考了,现在一分钟恨不得掰成两分钟来用,周末两天也要合理安排上家教补课。

我每次听完大姐的话都在想,孩子又不是马上就要中考了,还有半年多呢,真有必要让他忙成这样吗?

今天还刷到一个抖音视频,有个女孩打电话给119:喂,你好,你们负责收尸吗?带着绝望的哭腔。救援人员到了定位地址,发现女孩已经跳进冰冷的河水。19岁的年纪,有抑郁症了,父母想让她继续读书,但是她自己却悄悄找好了一份工作。民警及时的救起这个女孩,目前已经没有了生命危险,身体的温度恢复了,但是她的心要怎样去温暖?

这则视频令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个上海的初二14岁女孩的三页遗书,遗书中对父母说: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就不要再见面了。一个孩子的心需要死几百遍才能用这样的话和自己的生身父母诀别啊?

前几年的那个新闻很多人还记得吧:黄浦江大桥上,堵车的长龙里,一个男孩打开车门,不顾妈妈的阻拦一跃跳下了黄浦江。那个男孩不知道这样做妈妈会很痛苦吗?他知道,他就是要用这种痛苦来惩罚自己的母亲。妈妈我知道你很痛苦,可是你了解我的痛苦吗?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是治疗心理疾病为主的一家医院,医院的两位专家谢健和 谭忠林表示:来医院的90%的患者都是来看抑郁症的,其中1/3-2/5的抑郁症患者是18岁以下的,住院病人中1/4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

到底是怎样焦虑的父母才会教育出这么多不快乐的孩子呀!

我们来分析一下父母们焦虑的来源。

首先一点,整个 社会 的氛围就是大家都很焦虑,自己不焦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有个朋友告诉我:她的大宝一直都是“散养”,学龄前也不让他学什么超前的内容,结果现在非常后悔,由于其他很多同学在读小学之前就已经参加了不少早教的课程,所以儿子读小学后学习上很多地方都跟不上其他同学。于是呢,在教育小五岁的二宝上,她就开始“痛改前非”,一岁多就开始教认字,读英文,学算术,两岁开始学用筷子,三岁开始专业训练乒乓球,朋友圈里晒着儿子每天的“进步”……很多父母的感慨就是:不努力你的孩子就跟不上了,会掉队的,小孩子有自尊心的,一旦从小就失去了自信,那就完蛋了。

真的,家长们都很焦虑,这是一个普遍的 社会 现象。

这种 社会 集体的焦虑感,给了教育培训机构进一步贩卖“焦虑”的机会。曾经有人开玩笑:中年男人的崩溃是从进入电梯开始的,抬起头,左边是医美广告,右边是脱发广告,中间是教培广告。教育培训机构不厌其烦的向你灌输一个理念:如果只有1%的孩子最终能成材,那么你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成为那1%!

问题是,凭什么你的孩子就是那1%?

国家今年对于教育培训行业的整顿,就是要对这些毒鸡汤消毒。给一个学生打鸡血可能会提高分数,给所有学生打鸡血只会提高分数线,如果重点大学的招生人数没有增加,那么所有人都上紧发条和所有人都松一下发条有什么区别呢?

很喜欢原来浙大的郑强教授讲过的一句话: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开始时发力过猛,当心后劲不足。我还喜欢他说的另外一句话:大家去杭州野生动物园去看一看,哪只狗熊是规规矩矩坐着的?

小孩子的天性不就应该调皮一点,蹦蹦跳跳吗?扼杀了孩子的天真与好奇心,我们民族收获了冰冷的GDP和死板的千人一面,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还有不少的父母,他们的焦虑来源于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状况,来源于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重复自己悲催人生的那股豪迈。许多妈妈都会对自己的女儿说你一定要找个有钱的,否则像妈妈嫁给你爸这样的男人真是吃了一辈子的苦!许多妈妈对儿子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挣很多钱,要不然你就要像你爸那样被他老婆骂一辈子!说的不客气一点,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孜孜不倦的把自己的焦虑完美的灌输给了自己的孩子。

成功是偶然的,马云也说过,你们不要试图成为第二个我,那是不可能的。可悲的是我们很多的父母都陷入了这种集体无意识,如果孩子们得不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的人生似乎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些父母们不是要让孩子得到自己的认可,而是希望孩子得到别人的认可。

大人们,当你们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时候,你们想过“孩子”真的会“好”吗?

我们作为成年人,夫妻不合可以选择离婚,婆媳不合可以选择不在一起生活,和老板不合可以选择辞职。可是孩子呢,他们没有选择,是我们要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抚养他们长大的,是我们要求孩子们要成为我们想变成的样子的。

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通过考试,就觉得毛骨悚然!

我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日本作家 伊坂幸太郎讲的这句话,一下子就印在了脑子里,那时的我还没结婚还没为人父。

孩子是最无辜的,他们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我们的所有言行举止都是在塑造他们的人格,他们也没有办法选择不做我们的孩子,当他们无法去爱父母又无法逃避父母时,悲剧可能就会发生了。

放过孩子吧!

各位父母们请冷静下来想一想,你指望孩子将来给你养老吗?

大部分人估计不会有这个念头,那你对他那么高要求干嘛?他只要能 健康 快乐的成长,不要走歪门邪道,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就够了吗?

一百个孩子里大概也就只有一个孩子最终在世俗意义上“成材”,您就放宽心吧那个1%大概率不会是您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请放下父母可笑的骄傲与自负,认认真真和他们做朋友吧,有时间带他们去游乐场,陪他们去蹦蹦跳跳,听他们去胡说八道,带他们去大自然,去自驾游,抽时间耐心的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在孩子面前请尽量展现你的笑脸,如果真的是没忍住吼了孩子,就及时的给他们一个拥抱吧,放下你可悲的架子,对他们说一声抱歉,原谅爸爸(妈妈)好吗,让孩子们真正的像花朵一样去微笑,像猴子一样去打闹,让他们做回一个孩子吧。

中国4亿平凡平庸的80后90后的父母们,你们哪个不是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心血,耗白了自己的青丝。回忆往事的时候,也许你也会抱怨自己人生的不值,不过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估计你还是会头也不回的走上老路。多少次的失望和无奈之后,你还是搬出了慈禧太后的名言聊以自慰: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这一生有幸为人父母,请扪心自问,到底是孩子更需要我们,还是我们更需要孩子?

为人父母的你们,放过孩子吧,如此,也就放过了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