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说牛(一)——由牛王庙想到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甘岸牛王庙位于孔庄村湾店村民组东端,淮河北岸,甘平公路南边。此庙始建于清初。过去农村有句俗话说:“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对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农民来说,只要有地有牛,就一辈子吃喝不愁,可见牛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

“牛王庙,不一般,牛王站在淮河边,旁边就是樊荆山。樊荆山,淮河安,山上住着老牛仙,沿岸耕牛保平安。”这首流传于甘岸淮河岸边的民谣,就是对淮河岸边牛王庙的真实写照。

淮河北岸的樊荆山周边,本来是灌溉充足、风调雨顺,农民安居乐业,世代繁衍生息,相安无事。但事出蹊跷,到了明末清初,樊荆山及孔庄周边曾一度耕牛发展缓慢,本来就很稀少的耕牛经常发生不明原因的死亡,老百姓日子过的苦不堪言。

俗话说:“种田无牛,客无本”。因缺耕牛,粮食收入锐减,乡民流离失所。湾店陈姓一家农耕大户为了保护这里的耕牛,便牵头采取自愿捐助的办法,群策群力修了这座牛王庙,以祈福这里耕牛平安。

事也凑巧,牛王庙建成后的几年里,当地耕牛繁衍迅速,每年惊蛰之后青草发芽之季,三乡五里的农民云集这座牛王庙祈福祭拜,祈盼牛马兴旺、五谷丰登。不知是天意还是人们的虔诚心理所致,自建起牛王庙后连续几年这里农民喂养的耕牛都奇迹般的出现一胎双犊。由此牛王庙声名远播,附近出山店、长台关、平昌关、游河、双井等十里八乡的农民,逢春便络绎不绝前来牛王庙祭拜。清中叶时,更是登峰造极的昌盛,牛王庙会也热闹非凡。至清末由于战乱频发,庙事渐衰。解放后,牛王庙被拆除,砖瓦木料用于建孔庄小学。随着甘岸出山店水库下闸蓄水,如今牛王庙遗址被永远沉埋于出山店水库水下。

这座牛王庙供奉着牛王爷的塑像,牛王爷是谁?牛王爷就是牛神。宋人高文虎《蓼花州闲录》引《随手君录》云:牛神就是孔子的门生冉伯牛。因为冉伯牛从小就喜欢农耕,常在地里赶牛牛、扶犁耕田田,他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牛神牛王,专门负责管理人间的饲牛和耕作事宜。冉伯牛本是一个读书人,自被封为牛王牛神之后,其形象也就被神化为“牛头人身,金签金甲”的力士。

做为一种驯顺的家畜,在农耕文明社会中不但给人们带来财富,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犁、耙、礳、碾、耧都离不开耕牛的参与。无论是原始图腾崇拜,还是敬奉神灵,农民对牛这种人类最好帮手的敬重应当是无可厚非。

如今牛王庙消失了,这看似庙宇的年久失修坍塌,其实是农耕文明的一种落寞。这是一个时代的消逝,亦是一个时代的开启。

如今的牛王庙,上面建起了碧波荡漾的出山店水库,潺潺流水的坝下公园,占地几千亩的豫见江南田园综合体。樱花园、月季园香飘四野,移民文化展示馆拔地而起。“走,到甘岸去看海”,成了信阳市民的口头禅,出山店水库也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游客来了,群众富了。牛王庙的人们再也不用为了耕牛的发展去祭拜牛王庙了。

一辈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另一辈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农耕文明结束了,脱贫攻坚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的号角又一次吹响。跟不上时代就要被时代淘汰,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