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斌的‘行派艺术’行云天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先后成功的在荣宝斋、中国美术馆、香港国际画廊、日本长崎孔庙、美国时代画廊、戴氏画廊、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举办“丑石书画篆刻艺术展”。
……1989年初春,尽管还‘冷风’嗖嗖……。但对于一代“行派”艺术大师——行斌先生的艺术生涯来说可真是极不平凡:在一代国画大师,时任荣宝斋顾问的董寿平和国学大师、书坛巨星启功先生(刚从日本回国)的亲切关怀下,由荣宝斋和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前身)中国书画研究会(社)中国书画学会等主办的行斌的“丑石书画篆刻艺术展” 先后如期在荣宝斋二楼南大厅和中国美术馆及香港国际画廊展出: 就在时隔不久,在一代国画大师董寿平和国学大师、书坛巨星启功先生等几位艺术前辈的提议和支持下,行斌的“书画篆刻艺术展”随后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斌
办,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国美术馆特地将一代书法大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亲笔题写的“丑石书画篆刻艺术展”搬到了展览‘标牌’上。从而更加为此次展览增加了光
行斌
彩。国学大师、书坛巨星启功先生、书画大师董寿平、张超、一代古文字学家,书法大师康殷等名家、特别是一代宗师、学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等不仅题作了祝贺和鼓励之作,而且参加
了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座。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代诗人、书法和佛学大师赵朴初也应请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并就座在‘主席台’上……如是一切,不仅使行斌大师声名大振,而且也轰动
了京城艺术界。
随后,他又应香港国际画廊之邀专程赴港受奖并在此举办“西北风韵 ——“丑石书画篆刻艺术展”(注:因国内政治原因,只好将原定的展览时间向后推了五个多月,而1989年10月,行斌实现了应香港国际画廊之邀专程赴港受奖并举办“西北风韵 ——“丑石书画篆刻艺术展”的……(详情见:《人民政协报》2007年2月5日《文化周刊》,中国美术家协会网的:著名艺术家行斌官方主页)……
然就在他的艺术如此走红时,他却突然渺无音讯地闭门谢客近十余载,以前所未有的‘创举’全身心地浸淫于“篆刻印屏”以及由此而派生的“金石造像画”画种的创作之中。他说:就篆刻而言:如何推陈出新地从根本上改变篆刻为俗称的“雕虫小技”的陈俗偏见,还东方明珠——篆刻艺术以本来面目。……他在反复研究了中国历代艺术家的审美方式以及东方传统的审美习惯,特别是在北京展览期间亲眼看到荣宝斋、故宫、中国美术馆等所藏历古至今的中国书画精品的真迹中,由于岁月及时代的变迁,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留下的历史痕迹:大小、轻重、风格各异的各式朱红艳丽的诸如:“三希堂精鉴玺”、“御览之宝”、以及“精藏”之类的玺、印犹如众星丽天般自然撒落于各式题跋、诗款、鉴跋特别是书画之间……。如是一切,在先生眼里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精鉴玺”、“印记”之类的信物……而是按照自然法则,于不经意中天然形成的胜似“书画本身”的天然印屏!然这正是先生所苦苦寻觅和追求的! 这种‘印屏美的发现’不仅使先生积淀多年的艺术理念受到了冲撞,同时也使他非常惊喜!……就是这种“惊喜”,才激发了他对“印屏美”的探索和创造的兴趣!行斌先生说:“中国古代的艺术家虽将诗歌、绘画和篆刻一起组成堪称中国三绝的独特而完美的绘画布局(画屏),开创了融诗、书、画、印于一屏,追求‘写意’和‘形神皆备’的传统。但这其中书画、诗文是主体,而篆刻仅作为‘点睛’之类的点缀,仅此而已!而我偏要大胆地在东方艺术之长河中,试图‘本末倒置’地集书画、诗文、篆刻的精华之大成,一改传统,独辟一径,自成一格。……”经过苦苦求索,终于实现了他那以金石篆刻为主(唱主角),诗书画并举(作配角)的前无古人的“‘篆刻’印屏”创作新领域! 1995年秋,当 “丑石书画篆刻艺术展”在日本长琦孔庙展出时即引起轰动:全日本篆刻家联盟会长小林斗庵、绘画大师高山振雄等名流纷纷前来祝贺。小林斗庵先生一面欣赏,一面很谦虚地向行斌行日本大礼。随后通过翻译向作
行斌
者请教有关金石造像画的‘创作玄机’。并对当今中国的篆刻现状作了客观评价后,对作者在篆刻印屏、‘金石造像画’上的造诣特别是篆刻上勇于创新、自立门户的精神大加赞赏。著名美术家高山振雄先生,一面‘边说边用动作’向他的弟子们‘探试’‘金石造像画’的创作过程,一面通过翻译
对行斌先生说“今年6月我们在(日本)`国贸大厦看到过您的画(指金石造像画),今天一看更清晰了!令人震撼!……”并称“……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有金石之声”!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相继介绍了行斌的展览,并称赞行斌是“中国艺苑中继赵之谦、吴昌硕之后又一位全才!”还刊登和重点介绍了此作。在这幅引起艺术界轰动的作品中,作者为了充分显示篆刻的展厅效应,大胆通过诗、书、画的结合来阐发心意、寄托理想,收到了诗情画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并对他的艺术创造精神赞不绝口。中国文化报社的一名记者曾请教启功大师对行斌独创的“画” (指金石造像画)有何评价时,老人家不仅大加赞赏还出口成章的作了识解,称其谓“金石造像画”。大师这么一叫,人们于是都叫“金石造像画”了。 行 斌
“‘行派’弈千古,丑石敛厚积。开山造大美 启后万户林。” 丁丑春启 偶作于丑石斋
诗联:‘行派’浩荡——开山造大美 启后万户林。(65×246cm)
“ 行派艺术 ” 是伟大中国“和谐盛世”造化之产物!其体系中主要包含了我们‘民族艺术’
中美文、诗、书、画、印的综合性特征。而在‘坚守和捍卫民族艺术的纯粹性和独创性……’之前提下,将其分别地予以继承和创造,或予以个性的发挥……。再分别地将其各自的‘变革’及‘再创造’精神,构成“行派”艺术所特有的‘创造合力’来臻融其艺术,被认为是“行派艺术”走向成功的奥秘之一。而更令艺术界瞩目的是——其技法虽数度变化、直至再创造,却始终能保持中国艺术所特有的‘精神’和独有的‘艺术种性’及‘传统特色’:不论是极具‘开拓意义’的诗、写意国画、各种书体(真、草、隶、篆)的书法及篆刻,还是“金石造像画”画种、藤篆(包括草篆)书体的创新、直至独特的‘篆刻印屏’之独造。都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代“行派”艺术大师所特具的:丰厚的国学和艺术造诣以及精深的艺术智慧及艺术创造才能!……。因此,要研究‘行派艺术’风格,就很有必要对 ‘行派艺术’中的主要构成要素——美文、诗、书、画、印等综合性艺术之风格和特征,分别地予以简要之释解:解: 【选自《“行派艺术”论》】
“行派”艺术体系中包含了我们民族艺术中美文、诗、书、画、印的综合性特征。将其分别地予以创造、予以个性的发挥,再分别地将各自的变革构成“行派艺术”所特有的创造合力来臻融其艺术被认为是“行派”艺术走向成功的奥秘之一。作为一位独步书坛的书法大家,从80年代开始他就多次到日本、韩国、美国参加中日书展及国际美术交流展。中外艺术界如此评论他的书法:“……行斌的书法真、草、隶、篆皆好,……学书从古篆入手,真、草、隶、篆皆工,而以楷、草(特别是狂草)法和篆书(“‘行派’草篆”和“‘行派’藤篆”)特别是榜书最精。 这件《苏轼·留侯论》的正楷立轴即有钟王之意,更有对唐楷、魏碑的深悟,通篇文字结体大小自如,书写一气呵成,用笔流畅但又凝重,起笔收笔和提按顿挫有斩钉截铁之感,流畅之中又弥漫着浓厚的金石气息。是的,他的正楷之最大优势就在于不落俗套,脱巾独步!也有人认为:他的楷书与他篆刻边款的单刀顿切、笔意豪放、清淳雅致,
行斌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草书境界
仰观‘行派’草书巨制,如见其挥运之时之 ——整个作品随散乱纷披之点画而涌动!加之诗又是‘自作’,使诗中:‘云回、龙盘、虎剪曲、金蛇、抱藤、压枝低。象鼻伸卷、探日月、紫蔓、萦萝、挂素壁、曲水流觞、入清凉、秦音绕梁、藤篆意、诸天、万象生 、古风晋韵、见其神!’等‘物类之表’一寓于书!通篇书作雄隐轩举,千状万变,新意处处,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虽左驰右鹜,而不离绳矩之内!这才是真正的‘哲理之回归’——宇宙之奇观!“‘行派’最自由之大写意”‘草书境界’也!正如行斌先生所说:“书法之韵不在书法形象本身,而在象外也!”他不仅将自己刻苦练就的藤篆笔意及意趣用之于草书之中,而且通过……。而且使藤篆本身所特有的流美飘逸的“个性”通过其‘行派’最自由之大写意”‘草书境界’得到了充分的‘意现’。并将《藤篆引》之‘诗情’化为一种超越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行派艺术’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独得于心的生命风神!这不?在这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泼洒的黑白世界中,大师物我两忘,化机在手,在神弛笔畅中,狂笔纵墨、释志遗形,真正实现了精神的沉醉和意境的超脱!正如行斌先生所说:“……狂草是书法艺术中真正突破‘法写’而飞跃到‘情写’的高层次、高品位的纯艺术活动!它以强烈的‘抒情’和‘宣泄的美’直达‘狂颠’! ……”。他还说:“狂草是最自由最写意的艺术!在中国书法中,它(特别是狂草)最能体现中国哲学中的生命美学精神,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之最高境界!它是真正意义上‘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人们说“行派艺术乃和谐盛世造化之产物”!而此件草书大有喷薄飞舞的‘盛世中国’之博大气象也! 《 藤 篆 引 》:云回龙盘虎剪曲,金蛇抱藤压枝低。象鼻伸卷探日月,紫蔓萦萝挂素壁。
曲水流转入清凉,秦音绕梁藤篆意,本是诸天万象生,古风晋韵见其神!
己丑开春,行斌书作于丑石斋(200×150CM)
(注:虎剪——即虎尾巴。诸天——佛经中:宇宙有三界二十八天)
“‘行派’艺术”体系中,‘行派’书体——‘草篆’(“大篆草体”和“小篆草体”两种)和‘行派’书体——‘藤篆’乃行斌大师广收薄取地融合了大小篆(包括卜文)、石鼓乃至历古至今众多篆书(包括草书)大家的优点参合而成的篆书书体。而其中最具亮点的‘藤篆’即为他大胆的以其作骨。再巧妙地借“藤蔓”为体,并经过反复锤炼而独创的一种篆书书体。作品中‘藤屈’,‘蔓萦’,气象万千。行笔以中锋运之,线条流畅爽利如“屋漏‘素壁”’,凝练、舒展、挺拔如盘蛇出洞。加之一改(反)传统窠臼,反其道而从自然洒落中求严正,疏落中见周密,再将传统篆书的起笔收笔兼以提按、顿驻、藏锋、露锋之微妙变化,赋予藤篆作品:空灵多变中显沉稳,流动中露凝聚,富节奏。为凸显“藤篆”书体之形质,作者力改传统篆书线条匀称、结构平稳对称的体势,易正为斜,变直为曲,甚至连偏旁也变正为反,或易左右为上下…以为“藤蔓”之‘伸展’与‘屈曲’以调节字之重心而……。如此‘造险’而又‘险中求正’之举,正是这位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大师敢于超越传统之锐意创造精神的具体体现。加之大小斜正、肥瘦长短、参差离合都是随机而生 …如此循环连续,使整个作品从结字到章法皆方圆互成,跌宕奇出。天真自然,精彩不断!且藤蔓‘伸’‘屈’,有法有度。既克服了鸟虫篆、缪篆等的板滞媚俗、软弱疲塌之弊,又使藤篆本身所特有的流美飘逸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整个书作净透出静谧内敛,水波不兴的气息。如古藤玉枝,翠蔓耀紫。实可谓以静为美,更以其气息淳正而取胜。如是一切,“非于书路宽薄,鼎铭烂熟胸中所不易为也”!(文及作品见:中国文联、文化部等出:《一代大师》、《走向世界——十大中国书画大师》、《走向世界的中国书画艺术》《新领军人物——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大家等……) 选自《“行派艺术”论》
作为一代“行派”艺术大师,由于丰厚的‘国学’及书法功力作保障,故而画作不论山水,还是花鸟,或人物皆以‘篆籀’‘线条’写出,就连远处的山峰以及染色都是笔笔写出。并在其‘行派’丰厚的‘诗情’中互化为一片生机!这使得‘行派’国画从厚度,变化乃至内涵的深度上也是直造千古! 而且真正实现了美文、诗、书,画、印通悟一体! 【选自《“行派艺术”论》】
《“行派‘篆刻印屏’暨‘金石造像画’”诗》
行 斌
“浙皖诸子会行宫,布谋篆刻新辈分。同为国粹诗书画,安容世俗称雕虫!行派独辟新印空,藤篆入印开雄风。朱迹主堂画作屏。金石造像画两种。
日销月铄岁月烘,金石古气自然生。文武神功刊凿就,金屏晖印朱砂红。”
时农历己丑龙旺二月初二 行斌书作于丑石斋(580×150cm)
(注:‘画两种’指:具有‘金石味’的—— “行 派‘西洋具像式’”和“行 派‘中国汉画像式’”两种风格的‘金石造像画’) 【选自《“行派艺术”论》】
“金石造像画”是‘行派’—— “篆刻‘印屏’”创作新领域的开创中随之而‘独造’的一个“画种”。 它又分为:具有‘金石味’的‘西洋具像式’和‘中国汉画像式’两种风格。该“画种”是他大胆地用其娴熟的篆刻刀法于巨石上作画。通过顿刀与巨石的碰撞,力求从形与质上都与石刻及青铜造像等在经过数千年的风剥雨蚀、岁月沧桑之后所呈现的苍浑、古朴的‘金石风味’相仿佛!也即(金石味)。所以风格独特,特别是那种“金石风味”是任何形式的“画种”所无法比拟的!表现出极其含蓄的创造性。如此独特风格的画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被国学及书画大师启功先生风趣的取名为“金石造像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