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行合一?生活中的经验告诉你,为善不易,去恶更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王应麟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本性是善良的,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性情也就有了好坏之分。

古人云: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小小的善行有可能会带来恶果,而真正的大善虽然看起来无情,但往往能够帮助更多人。 言外之意,小小的善行只是善良的潜在层面,而作为善良的最高层面就是大善。 虽然我们常有举手之劳,何足挂齿,这只是乐于助人,是善良的表层。其实,盲目的、被情绪左右的善是小善,是善良的浅在层面。

在春秋时期, 鲁国规定,凡是在他国赎买本国奴隶的,回国后,可以找官府一律报销。

这一天,孔圣人的学生子贡在国外游学的时候,赎回了一个奴隶,但是他并没有报销。

这件事被鲁国当地的百姓知道了,很多百姓都称赞子贡的高尚品质,唯独没有孔圣人。子贡就十分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自己的老师不高兴呢。

孔子回答:“你以为你是在积德行善吗”, 子贡非常疑惑,心想自己出手帮助了对方,并没有贪图任何回报,难道不是在积德行善吗?

孔子看出了子宫的疑惑,接着说道:“帮助他人固然是好事,但只是小善,你的高尚的行为,会导致其他人不愿意再去赎回奴隶,因为赎回不报销,是一种高尚品德,而赎回报销,就会被众人指责,渐渐地就没有人再愿意去帮忙赎回奴隶了。”

事实证明,孔圣人确实是对的,从子贡放弃以后,很少有人再去报销,渐渐地赎回的奴隶也就少了。

所谓“大仁不仁,大善不惠”,意思很明显。仁爱是一种本能,而不是流于表面,怀有仁爱之心,不需非要让别人知道你有仁爱之心,否则就是一种形式, 真正的善良并不是小恩小惠,伸出援助之手,而是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争。

在很久之前的北美洲,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人们亲眼目睹草原上的羊群被饿狼猎杀, 于是当地的百姓动了恻隐之心,把狼群驱赶出草原,为的是让羊群能够 健康 的成长。

却没想到,没过多久,羊群把草原破坏得一塌糊涂,于是草皮的质量很快下降,退化严重,结果造成了更多的羊群死亡。

因为没有了羊群的天敌狼群,羊群快速地繁殖,数量快速上升,远远超出了草原的荷载。进而导致草原上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食物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其次羊群没有了运动,体质迅速下降,患病的数量也大大增多,进而产生了瘟疫。瘟疫的横行,直接导致了羊群数量大大减少。 这些问题造成羊群的损失,远远超出了狼群的猎杀数量。

人们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善举”,差点导致羊群灭亡。直到后来重新引入了狼群。草原才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规律存在的,打破了这种规律,不仅害了对方,也害了自己。

所以, 善行要从实际出发,从全局出发,不能单靠某一元素的投入。

笔者虽然坚信,心存善念之人,天必佑之,善恶到头终有报。 但是行善确实需要讲究方法,盲目行善往往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最终不是帮了对方,而是害了对方,这就是小善如大恶。

比如,你看到街上有乞讨之人,你给予了一点小恩小惠,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何况还不能排除,有些乞讨之人是有组织的有目的,更有甚者转眼就可以开豪车离去…这是利用我们的善心盈利。 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善,不仅帮不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忙的人,还助长了依赖的不良风气。

所以,为善难,去恶也难。

《道德经》中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生存发展之规律,天地不会被 情感 左右,也就无所谓善与不善。 天地对待万物是公平的,不会干涉万物自身的发展,一切顺其自然。这样看似无情,实则至善。

所以说, 真正的善良,一定都是理性的,是摒弃感性的、情绪的、脱离 情感 的因素,从不被 情感 左右,不被情绪所困扰的。

理性的善良,眼光要长远,考虑造成这样现状的因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果,也就是说, 我们行善当从全局出发。

现实中有些人行善完全是为了“自我爽”,这就跟做好事要留名,以及帮助别人后,要求对方说谢谢是一个道理。

所谓大善,从源头行善,从全局出发,针对问题的本质去改变,而不是仅仅靠一点小恩惠,来行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大善一定要有大智慧辅助。知行合一的眼光,遵循规则,体察人心、民意。

只有这样,善行才能既合乎天道、又不违背人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