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的最快方式:不停抱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30

刘文献说:“抱怨是往鞋子里倒水,越抱怨自己越难受。”

的确如此,抱怨犹如毒药,在不知不觉中会摧毁人的意志,消减其对生活的热情。

爱抱怨的父母,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把这种消极思维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内心,乃至一生。

在一档真人秀综艺节目中,全职带娃的妈妈因为情绪烦躁而遇事习惯性抱怨:

儿子邀请妈妈一起做手工,妈妈却抱怨“做手工太辛苦了”、“这个太难了”。

爸爸陪孩子做好了手工,妈妈却依然抱怨“你什么都满足他”、“走开,不要来烦我”。

在这无休止的抱怨中,不仅夫妻关系紧张,孩子亦变得胆小、敏感。

而这只是抱怨带来的冰山一角。

父母抱怨的样子,在时光的打磨下,最终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就如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说:

“儿童是一个热情的观察者,他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模仿他们。”

父母习惯抱怨,孩子更易自卑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

一块洁白的丝,放进青色的染料中便会变成青色,放进黄色的染料中便会变成黄色。

养育孩子也是如此,每一个新生的孩子都洁白如纸,家庭的氛围决定为孩子的性格添上什么底色。

抱怨型的父母,会让孩子陷入负面的环境中,习惯性产生消极的情绪,最终变得自卑起来。

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童年,便充斥在抱怨声中。

因为文化的限制,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与丈夫并没有共同语言。

何雪媛也没有积极面对这一差距,只是一味抱怨,直到丈夫再娶她人,搬到后院的何雪媛更是变本加厉,怨丈夫、怨命运,怨苍天。

其用抱怨装满了林徽因的童年,回忆起这段日子,林徽因说:“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地狱,这搞得我筋疲力尽并深受伤害。”

幸运的是,在林徽因长大后,跟随父亲走出后院,看到了更辽阔的天地,思维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才脱离了抱怨带来的伤害。

然而并非人人如此幸运,生活在被抱怨环绕的家庭中,耳边充斥着各种负面的声音,孩子的内心必然接受到消极的暗示,从而导致 自我认知低下 ,远离自信,深深的“不配得”感。

甚至,耳濡目染下,孩子还会 继承这种思维方式 ,也变成一个爱抱怨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响。

父母习惯抱怨,孩子更易抑郁

曾有心理学家归纳整理过十种不 健康 的家庭,其中位居榜首的,便是有一个过度抱怨的妈妈。

父母的抱怨,不是暴力,有明显的伤害痕迹。抱怨更像是慢性毒药,日复一日的蚕食,让孩子的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诱发抑郁症。

抑郁症的爆发,可能是由于外部的巨变引起的,如家庭变故、感情受挫、压力过大等,但也可能是平静生活下一场暗涌,如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际关系等。

爱抱怨的父母,教给孩子的,也是一种充满负能量、病态的思维方式,在如此思维的驱使下,孩子会把目光放在更多所谓“不公”的事情上。

如电视剧《理想之城》中的吴红枚,父母的抱怨与偏心,让她在压抑自己想法之下,也学会了抱怨:

职场受到不公待遇,她选择忍气吞声,然后回家抱怨;

被领导呵斥两句,就忘记职责所在,轻易妥协,然后打电话抱怨;

在看到好朋友苏筱连连升级后,亦忍不住抱怨:一样的学历,为什么自己会过得这么惨。

凡事都有两面性,所有的光鲜背后,都有负重前行。负面思维重的人,容易被局限目光,只看世界的其中一面。

久而久之,内心会越来越压抑。最终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有人会选择走向偏离轨道的路线,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如吴红枚;有人会选择走向内心的黑暗,陷入无尽的挣扎,进行 自我伤害 ,如抑郁症。

心理学家布鲁尔 卡特说:“孩子 健康 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 健康 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所以,爱抱怨的父母要心中警惕,孩子不是你的出气筒,家也不是随意发泄负能量的地方。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无意中的一句话,在经年发酵后,在孩子的内心,会溢出什么样的气泡。

减少抱怨,从“心”做起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避开负面情绪,是为人父母首当其冲要做的。远离抱怨,则是重中之重。

如果你也是一个忍不住会抱怨的人,可以试试从“心”改变。

1、抱怨前,学会“三思而言”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所以,我们用人生中最初始的几年,学习如何说话,却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练习如何闭嘴。

尤其是抱怨之言,想要说出口的时候,我们也停下来,“三思”之后,再决定说不说。

一思: 对这件事的抱怨,除了情绪的宣泄,还有别的作用吗?

二思: 抱怨的话说出后,听到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三思: 如果换个方式沟通,这件事能不能得到解决?

当我们的心中对于自己将要说出的抱怨有了明确的认识,躁动的情绪便也能缓解一二,换个积极的话术,说不定还会让事情得到好的进展,何乐而不为呢?

2、抱怨时,唤醒“未来的自己”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不顺,往往是因为认知局限了我们的思维。一个有岁月沉淀、见识广博的人,很少会去抱怨命运的不公,因为他知道,把每个人的人生慢放,都不是一场纯粹的喜剧。

所以,当我们忍不住抱怨过去的自己、过去的事情时,不妨唤醒“未来的自己”,跳出自己的认知,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看待抱怨与事情本身的联系。

就如威尔 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说:“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3、抱怨后,不要忽略善后工作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我只是成为了妈妈,并没有成佛。”

深以为然,父母非圣人,出现情绪波澜也是正常的。如果在某一天因为到达情绪临界点而忍不住抱怨了,善后比自责更重要。

中国式父母的爱大多是含蓄的,对于错误的表达更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抱怨之后,即使会自责,也不愿意直接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

其实,积极沟通适用于任何关系,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儿童教育专家钱志亮说:“亲子关系大于教育,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把亲子关系建立好。”

抱怨之后,孩子莫名承受了情绪,那就主动点,帮助孩子修复情绪:

承认错误 ,说出自己不应该抱怨宣泄情绪;

客观说出事情原委 ,让孩子感受到共情;

最后示弱,询问孩子的建议。

这一方式不仅适合大点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也同样适合。他也许给不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却一定能给出治愈你内心的答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你生活中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不在家的生活,都是在教育孩子。”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不要求自己成为满分父母,但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那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走向。

-END-

策划:M T

作者:问心浅笑

设计:多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