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互动策略的常见标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一)根据互动主体的对象来划分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是由教学各要素之间多边的互动交替来推进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互动的主体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为经常,最为被老师得心应手的活动。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质疑—问答式。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向老师质疑,教师给予解答。
(2)讨论—交流式。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因教学内容的需要,各自交换自己的想法、意见,以达到师生之间互通有无的目的。
(3)实验—探究式。即教师与学生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相互协作,共同进行实验,以探究知识的本源、寻求问题的答案等。
(4)争论—辩解式。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对某些知识或问题在认识、理解上出现了分歧,从而进行争论、辩解等。当然,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其互动对象之间并没有高低、主次之分,而是相互平等的矛盾统一体。互动双方都可以是问题的发出者,话题的提出者,同样也可以是问题被问者和话题的接受者。这种互动,需要的是一种平等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需要的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人格上完全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切对话的过程。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在变革学习方式上非常重视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理论认为以往的互动理论大都局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发生在与同伴群体的互动情景之中。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从本质上说,教与学的成人—儿童双边观过低地估计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关系的重要性”。综观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合作学习所倡导的互动观是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观,它不再停留正在传统的师生双边互动观的认识水平上,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种互动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学生充分质疑解疑后,对于一些学生个体无法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放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还有一些学生一时无法得出一致答案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有时,因为教学需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和同座位之间进行交流,并作相互评价等。上述这些互动,显然是属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3、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一种建立在以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地开展起来。建立在以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其突出特征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已经不在单纯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还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所必须使用的各种媒体。从媒体的智能化程度来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已经大大超出了人民预想的发展速度和效果。就我们所研究的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来看,媒体已经实现了与教学对象的对话功能,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功能,分析功能等。所以,人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具体操作模式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输入——输出对话式,输入——反馈评价式,输入——反馈分析式等。
4、学生与授课教师之外的交流对象的互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动的对象是多样的。有时为了一些教学内容的需要,要求学生与授课教师之外的人进行交流。如要求学生写采访稿,在指导结束后,如果还是将学生禁锢在教室里,显然是写不好这篇作文的。必须让学生走出教室,采访自己想采访的人,并付诸于实践,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这样的互动,主要运用于学科综合实践课上,应该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非常重要的互动模式。
(二)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来划分
1、合作性互动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协助时所产生的互动。它是以互动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彼此认识接近,行为配合为基础形成的。在合作性互动中,适应是一种重要机制。师生间、学生间都需要一定的相互适应。通过适应,师生都可能改变自身的某些认识、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相互适应的目的。除适应外,在合作性互动中,还存在服从、模仿、暗示等机制。教学中的服从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集体规范的服从;二是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对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两方面服从都有重要作用。模仿与暗示密切联系。暗示是互动双方有条件的行为方式,暗示者必须能起刺激作用,被暗示者接受暗示后能产生一定的反应,发生符合暗示者所要求的行为。而这种由暗示的刺激而发生的类似行为就是模仿。在课堂教学中,模仿不仅是形成合作性互动的重要机制,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的品格、才能、信念、待人接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常常被学生模仿、认同、吸收,转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处于合作状态下的互动,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功能和情境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是合作性互动模式的典型表现。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相促进,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
(2)操作者能更明确、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思维和认知监控;
(3)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
(4)经济有效,便于采用。合作学习的提倡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策略,
比较常见的有:(1)分组竞赛法: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教学分为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比赛、成绩评定等环节;
(2)小组分层记分法:与分组竞赛法相似,只是以小测验代替教学比赛;
(3)集体研究法:将学习任务分成几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在小组内广泛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在全班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对班级学习的贡献;
(4)小组教学法:小组成员围绕某一课题共同探讨解决方略,力求达成一致的结论或选择最佳方案。合作学习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它对提高学生自尊心,形成对他人和对集体积极的态度,增强学习兴趣,形成社会观念和掌握社会技能等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2、竞争性互动竞争性互动是与合作性互动性质相对的一种互动模式。与合作性互动相比,它在互动力的凝聚点和互动的存在状态上都有所不同。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而展开的一种较量。在课堂教学中,竞争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机智,竞争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一个群体中有学习活动存在,竞争就回伴随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合理的良性竞争有利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有利于形成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个体和集体的战斗力,从而获得更大成绩。再说,新课程理念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要造就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需求的人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而又合理地应用竞争性互动策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竞争性互动的基本操作模式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1)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学生个体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学生个体之间的速度、数量、质量上的比较。如回答问题,解答题目,习作练习等。
(2)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学习小组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学习小组之间的速度、数量、质量上、组员之间配合效果的比较。如回答问题,解答题目,合作完成某项作业等。
3、竞争-合作性互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纯粹的合作性互动和纯粹的对抗性互动都较少,中间型或交叉型较多。因此,积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宜提倡进行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互动,即竞争-合作性互动。竞争-合作性互动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两种互动的交叉渗透和互相转化。所谓交叉渗透是指在实际的互动过程中,合作中含有竞争的因素,竞争中也含有合作的成分。所谓相互转化是指合作性互动和竞争性互动可以相互交替或转化为相对立的一方。竞争-合作性互动组织得好,既能发挥竞争与合作的正效应,又可避免其负效应,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竞争意识,是一种富含时代性的互动模式,也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提倡和发扬的一种互动模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