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粤语和普通话之间有诸多争端?我认为是珠三角地区的人有很强的自大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1-01
  广东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好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广东这个地方,如果不会讲粤语,语言的障碍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对于管理层人才将更是重要。好多公司或厂方为了方便管理和内部沟通,对管理以及销售人员都有会讲粤语的基本要求。所以,如果你想在广东这个地方发展,会讲粤语肯定对你的发展将会发挥很大优势。
  在生活方面,如果我们会讲粤语,也能让我们更加方便地与本地人进行交流,因为有好多广东人根本就不会讲普通话,或者普通话讲得很差。如果你会讲粤语,那么你和广东的朋友的关系将会更加亲切、融洽。

  入乡随俗,入国问禁。

  到了人家的地域,就顺从当地的习俗,要根据当地的习俗行事,跟随当地的风俗习惯。问禁也是说要知道当地的忌讳禁止的事情,避免行事违背了当地习俗。解为妙用,随遇而安。
  毛泽东既在广东,与广东的朋友交往,当然会尊重当地的习惯,采用广东式”饮茶。于1949年写下脍炙人口诗句“饮茶粤海未能忘”一诗。中国人到了国外,讲的是英语,到处是英语的环境,但是正如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自己的汉语,自己的乡音,是不会轻易丢掉的。

  广州话的地位

  一是广东人,包括部分学者认为,广东话部分地传承了古汉语的要素,值得且应该保护;二是广东经济发达,尤其是百八十年来;三是广东人认为自己的岭南文化有特色,有意义,有内涵,语言是这个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保留;四是港澳的地位给广东话很良好的感觉;五是近二三百年来,两广地区移民较多,这些人非常勤劳,能吃吃苦,在国外逐步有了满好的成就,成就了如今光鲜的华侨身份。两广华侨曾经是国外华人的主体,广东话自然也就成了对应时间的国外中文的主体。

  粤语差点成为中国国语

  广东省语言学家罗康宁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民族共同语,在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宋朝以后称为“官话”,而粤语是保持雅言元素最多的方言。粤语从秦汉时期就开始脱离古汉语母体,唐宋以后与中原汉语的差异越来越大,到元明清时完全独立,成为中国最独特的方言。从小没接触粤语的中国人,都觉得它像外语。其实将粤语(或广东话)统称广州话为并不贴切,因为广东境内还有客家话、潮州话、台山话等方言。但广州作为广东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话涵盖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中部和西南部、广西的东南部以及香港和澳门,全球讲广州话的人数估计超过7000万,单在广东就超过3000万人,因此广州话在粤语中代表性最高。

  据说,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首届国会中有人提议奉广州话为国语;当时来自广东的国会议员刚好过半数,通过这一法案似乎不成问题。不过,身为广东人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了顾全革命大局,劝说粤籍议员放弃以粤语为国语。结果,北京话以一票之差压倒广州话成为国语,至今仍让一些广州人遗憾不已。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后,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交趾刺史部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州治也在广信,广信便成为岭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千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元素,也就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步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在中原和北方长达数千年的战乱动荡岁月,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中原汉语标准音的雅言逐步消失。而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则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