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IQ,性格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下面为大家带来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快来看看吧。

  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 篇1

  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各国奢侈品销售市场不断下滑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高昂的消费热情和强大的消费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奢侈品这个曾经远离大众视野的贵族产品正快速渗透中国市场。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奢侈品不受追捧,尽管它们足够稀缺,足够精致;有些奢侈品却令消费者趋之若骛,成功人士喜欢它,缺乏足够消费能力的年轻人也追捧它,奢侈品的消费呈现出与欧美市场不同的特征。分析中国消费者多元化的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从而提示企业更准确地运用营销策略,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一、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

  (一)模仿性消费心理。

  为了避免消费可能导致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尤其是当人们对所面对的商品的内在品质难以作出细致判断或商品的价格很高时,往往会以亲朋好友、同事、崇拜性群体作为参照群体,这些群体的行为被个体作为有用的信息予以参考。特别是崇拜性群体的消费示范行为会直接引起模仿,模仿者会因模仿榜样的消费行为而感到愉快,即所谓“我和我的偶像用同一个品牌”。一份研究表明中国消费者比美国消费者更易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那些资产平平的年轻群体为什么在只花100元买一件普通的饰品的同时也会化上万元去购买一个手包。

  (二)情绪性消费心理

  情绪性消费更为常见和普遍的是体现在女性消费者身上。女性消费易受情绪影响,尤其是在与平常心境不同时的消费行为。在极端情绪中购物消费的女性相当多,据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这一比例高达46.1%。当她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女性的购物消费成为一种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宣泄无奈的方法。在开心的时候,购物消费也是他们表达快乐的一种方式。在众多的情绪化消费中最让人无怨无悔的是在快乐或心情不好时发生的消费行为,据零点调查公司调查,哪怕是买了自己并不真正需要和喜欢的东西,有88%的人也不后悔。

  有时女性会把购买的奢侈品当作补偿或犒赏自己的一份礼物,或作为某一特别时刻的纪念和庆祝,在记忆中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感性的女人从感性的消费中获得了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实现了情绪及感情上、需求与现实购买能力上的平衡,从而使得这种情绪性消费时常发生

  (三)追求自我实现的消费心理

  卓越的品质是奢侈品应有的特征,它在质量上没有任何妥协,是高质量的代名词。在中国消费者传统的价值观念中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奢侈品高质高价,理所当然。因此对于注重生活品质又有消费能力的高收入阶层,奢侈品的消费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随波逐流,会选择不同品牌中符合他们个性偏好的品种,既经典又引领时尚,既时尚又超越流行,优雅地体现着生活的品位,是对自我实现的最好的诠释。

  (四)炫耀性消费心理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的不完善,富裕阶层应运而生。起初,他们凭借对市场的敏感察觉和创业精神,白手起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企业不断发展或通过资本运作使财富迅速膨胀。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由于很多人原来没有社会地位,不被社会所重视和尊重,现在他们成功了,他们要通过一定方式展示自身价值来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赏。于是乎富裕的人们通过购买和使用稀缺的、具有卓越品质的、高昂价格特征的奢侈品来传达关于自身身份、财富、地位的信息成为最初的、自然的选择。因为奢侈品承载着反映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高于大众的职能,从这一层面上说奢侈品消费是一种符号,代表着成功和富裕,而成功和富裕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奢侈品的这种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奢侈品使用时的优越感,足以不断激发富裕的人们消费的欲望,从而出现奢侈品消费趋之若骛的现象。

  (五)从众性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并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立选择的结果,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其中一种结果就是产生从众性消费。所谓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于是从众性的消费行为发生了。人们往往最容易采取与自己处于同一阶层的其他人一样的经济和社会行为。由此就不难解释高档写字楼中满眼都是的白领身上的奢侈新品。

  二、奢侈品及其特征

  奢侈品是一个主观性和相对性较强的概念,学术界对于如何定义奢侈品并没有定论,从经济学、社会学、营销学、产业角度都作出了不同的描述。经济学角度定义的奢侈品是指功能性价值占价格比值低的产品,即有形价值占无形价值比值低的商品。一种被用得较多的定义是:奢侈品是一种超出消费者基本需求之外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性的消费品。本文对奢侈品的内涵界定为在某一具体的行业或产品类别中被认为是最高级别的产品。往往,最高级别的产品包括几个品牌。

  这种最高级别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应具有下列特征:

  (一)卓越的品质。经典的设计,考究的'用料,超凡的工艺成就卓越的品质。经过精心创作的产品,应该是经典的代名词,并能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克服语言和文字的障碍,引领时尚,使消费者获得愉快的审美享受。

  (二)稀缺性。奢侈品源于自然、技术、限量生产等的稀缺性使得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它,凸现其尊贵的特点。

  (三)高昂的价格。高价是优质的代名词,认为高昂的价格才体现奢侈品鹤立鸡群的尊贵的形象。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有的经营理念、传奇的经营方法,历史的考验等等使得奢侈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令人回味。

  (五)非必需品。奢侈品所能满足的实用功能可以由其他便宜的产品和服务来替代。奢侈品的价值在于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而非仅仅其使用价值。

  上述这些特点勾勒出了奢侈品的总体图像,消费者由于侧重欣赏其不同的特点,成为其购买的原由。而中国消费者由于对其中某些特点的偏好过度演绎,使得奢侈品的消费呈现出与欧美等成熟国家不一样的场景。

  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 篇2

  最近在读《影响力》这本书,受到了诸多"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启发,由于职业兴趣的原因自然就将其延伸到了网站运营的应用中。同期在群里也和一些圈内朋友探讨过"社会心理学在网购中的应用"话题,反响相当热烈。在此,做个较深入的阶段研究总结。

  其实,网站运营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用户心理的运营,如:"从众心理"、"对比心理"、"占便宜心理"等,都是网站运营者最喜欢利用的"人性弱点",特别是电商类网站,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接下来一一举例说明:

  一. 从众心理

  从众俗称:"随大流",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网站运营中被最常利用的社会心理学就是:从众心理。如:"产品热销排行"、"购买此商品的顾客还查看(购买)过"等网站模块设计,就是瞄准的"从众心理",即社会认同,在"凡客"、"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商网站中能够找到很多例证,如“热销排行榜”“相关购买”等页面,都会吸引用户到相关的商品栏查看并购买。

  二.对比心理

  对比心理在网站运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手段,如:在对商品进行促销时,商家往往在刊登折扣价的时候会同时显示商品原价,这种显而易见的价格差对比,对消费者的冲击很大,促销效果十分显著。

  还有就是在购物结算过程中的应用。当你购买了价值几千元的电脑后,在订单提交结算过程中,网站常常会附带推荐你购买"电脑包、鼠标"等配件,相比于几千元,对这种几十元,一百多元的物品,你就会觉得很便宜,也就容易被引导一并购买。例证如下:

  三.占便宜心理

  网站运营中还有一个商家利用最多的心理学,即"占便宜心理",最典型的招数有:产品试用,返利,打折等。商家通过这些最常用且简单招数,能够达到各种不同的营销目的:

  1.试用可以让商家的产品直达用户,并有机会获得口碑;

  2.返利则能够达到让用户消费更多次的目的;

  3.而打折则能够促使用户购买更多可能并不需要的东西。

  四.物以稀为贵

  物以稀为贵常用的营销手法就是"限量出售"、"限时供应"。

  对此最优发言权的当属那些服装服饰的奢侈品牌了,如Lv、Gucci等,每年都会发售一些限量版产品,将消费者的胃口吊得足足的;另外的例子就是最近两年最为风光的苹果,更是将"物以稀为贵"心理学应用,发挥到了极致。互联网领域最为典型的例子则是团购网站。

  说道奢侈品,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额连续数年全球第一,曾经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如今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成为奢侈品的拥趸,奢侈品消费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在消费水平远未达到欧美的情况下,中国年轻人为何如此钟爱奢侈品呢?

  消费“年轻化”趋势显著

  在上海某外企工作的年轻白领吴小姐,每月收入过万元,从前年第一次出国旅游时买了一款LV的手提包之后,从此在国际奢侈品上的消费就一发而不可收。这两年只要有出国的机会她就会穿梭于海外各大奢侈品商店“淘宝”,身上的钱包、鞋子、衣服、项链,每一件几乎都是价格不菲的国际大牌。

  像吴小姐这样年轻的奢侈品粉丝,近年来与日俱增。“在未来3到5年内,年轻消费者将成为我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欧阳坤表示,目前月收入约万元的奢侈品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在2007至2010年间,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由35岁下降到目前的25岁。

  不过,在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博士看来:“只能说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年龄在继续下沉和拓展,但不能以偏概全。”她表示,奢侈品分为入门级、中级,还有顶级,国内真正核心的奢侈品消费者也就只有20%,但是这20%的人决定了80%的市场,他们的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而且对奢侈品的价格并不敏感。但是我们从日常生活看到80%的普通消费者,只消费着其中20%的产品,而这些奢侈品大部分是一些入门级的。

  “富二代”之间攀比严重

  相比于欧美奢侈品消费稳定集中在40岁以上的少数富裕阶层不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年轻群体则正在日益壮大。

  “全球奢侈品消费者年龄最小的就在中国,而且绝大多数是父母给钱去买。”欧阳坤表示,在西方是自己经济独立去买,而中国第一代、第二代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没能太多地享受生活,进而转嫁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导致有些小学生就用最好的手机、最好的书包、最好的钢笔。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很大一个因素是“富二代”之间的攀比,他们首先通过奢侈品进行自我身份攀比,进而攀比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在欧美,父母给孩子买奢侈性消费品的很少。而中国的第一代富豪则不同,他们希望孩子能享受这些。

  炫耀、攀比已被广泛认为是年轻人购买奢侈品的最大原因。周婷表示,因为奢侈品本身有一个社会属性,或者说有一个哲学符号,叫阶级区隔性。这种阶级区隔性会导致人们互相攀比。

  非理性消费害人害己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依绍华认为,由于奢侈品消费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且与财富增长速度不匹配,在消费领域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普遍存在不合理、无规划的消费行为和随大流、跟风走的消费方式。而奢侈消费文化借助商品广告、各类时尚活动及媒体渲染等对社会产生影响,加剧了人们的物质崇拜心理。出于好奇、从众、攀比等心理,年轻群体更容易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导致消费欲望膨胀。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在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通过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奢侈品,这种消费行为并不可取。欧阳坤表示,尤其是在这些孩子还没有创造价值的时候,就开始不当使用价值,长久下去就失去了自己创造价值的动力。而他们的思想有可能会影响几年、几十年。

  因此,全社会应当倡导年轻人正确地认识奢侈品,在全民步入网络购物的消费大时代,我在此提醒每一位爱购物的朋友,网购也是会成瘾的,希望每位消费者能在消费额和购买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如果你不具备这个水平,却要消费超出自己能力的奢侈品,则既害人又害己,而且对社会风气也有负面影响。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