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古诗词教学课堂实践与思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课标中对于第一学段也就是一二年级的古诗部分的要求有:阅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统编版教材的编排中,古诗词更受重视,篇目增多。一二年级四册教材课文部分共收录了9首古诗,分别为《江南》《画》、《静夜思》《池上》《小池》、《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敕勒歌》、《村居》《咏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语文园地部分收录了10首古诗,分别为《咏鹅》《悯农(其二)》《古朗月行(节选)》《风》、《春晓》《赠汪伦》《寻隐者不遇》《画鸡》、《梅花》《小儿垂钓》《江雪》、《赋锝古原草送别(节选)》《悯农(其一)》《舟夜书所见》。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山水田园的写景诗,也有思念家人、送别故人的抒情诗,更有反映人间疾苦的……

        这样的编排也对老师的古诗词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觉得古诗词课比较难上。于我而言,一开始我准备古诗词课都无从下手,教学设计上觉得没啥东西好做,似乎古诗词就是读读背背、讲讲诗意,尤其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古诗不像课文那样有趣,可以把课堂设计的精彩又有起伏。后来,观看了很多名师的视频以及别人的公开课展示,我感叹于别人的古诗词课堂可以上的那么充实又跌宕起伏、精彩万分。可是,问题又来了,深奥的字理识字、高大上的意境分析、犹如演出般的诗词咏唱、入情入理的情感体会等,这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教学设计并不适合我的孩子们,生搬硬套的诗词课堂变得不伦不类,孩子很懵,我很累,教学效果非常不好。

        反复思考,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并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古诗词教学套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有针对性。

        明确课堂目标似乎是每一个老师都懂的基本知识,然而我一开始就在这上面犯了错误,可能有很多同事也有这样的问题。同样的古诗词教学,对于高年级、中年级和低年级的要求差别还是很大的。新课标明确规定,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阅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很明显,无论是从内容、诗意理解、情感体验方面,还是文学知识、古诗词独特语言魅力等方面,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的要求都是最初级的,并不需要深入专业的分析与学习,重在培养兴趣与基础积累。所以,我们需要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要简单明确,这样就不会像我一开始一样把古诗词课上成识字背诵的课,也不会上成太复杂的文学赏析课,陷入课堂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微乎其微的困境。

二、古诗课堂中的识字教学

        很明显,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还是一个主要部分,所以古诗词课同样也承担着识字教学的任务,并不例外。但是由于低年级古诗较为简单,学生在预习中基本就能做到熟读甚至背诵,不存在读不出来的问题,所以我们有时就会忽略了在语境中的识字教学,而急于进入诗意的讲解。这样的课堂,生字的掌握是表面的,不扎实的。所以,相对中高年级,一二年级的古诗课设计中还是要重点考虑识字教学的比重,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在结合诗意语境的情况下,对生字做好解读、认读、拓展练习。尤其是有些字存在古今异义、古今异音的情况,这样的生字更要重点讲解,但是又不能脱离语境,上成单纯的识字讲解课,那样非常枯燥且理解记忆效果不好。

三、切合实际的多样化诵读

        语文教学中不论哪种文体都需要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是要反复出声的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古诗词本就以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美,所以更要多读、反复读、多种形式读。但却不能为了读而读,比如机械地要求孩子分组读,卡节奏读,设计好了课上读几遍而不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动,还有唱读与演读。我不是说唱读演读不好,但是我们的孩子能力达不到,作为教师的我也不能做到很好的唱诗,照猫画虎,表演痕迹很重的课堂诵读完全是无意义的,看着热闹没有实效的。

        那一二年级古诗词应该怎样读呢?首先纠正孩子的背诵式读诗,上段提到了,低年级古诗较为简单,孩子在预习时基本能做到熟读甚至背诵,那么课上一读,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流畅背诵起来,语速快,没有断句,没有起伏。听完孩子第一遍读就基本掌握了他们的情况,接下来就是针对性纠正练习。一、划分节奏,指导学生听录音或者教师的范读,划分每一句的节奏也就是断句点,然后尝试自己读。二、体会重音起伏,在诗意的讲解中理解每句话中哪些字词是需重读哪些需轻读并做好标记,练习。三、体会感情选语调,不同题材的古诗诵读的语音语调是不一样,送别诗要舒缓、轻叹,田园诗要轻柔、明快,思乡诗要低沉、忧伤,战争诗要大气磅礴……所以要在讲解中理解诗意并选择合适的感情基调融入进古诗的诵读中。四、配乐拉缓语速。由于孩子已经背熟,所以放慢语速的诵读总是很难做到,一不提醒就做不好,那可以采用配乐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能够把学生一下子带进那种慢速诵读的环境,自然而然诵读语速也就慢下来了。以上的练习贯穿课堂,因学生情况而定,学生一两遍读好了就进入下一步,学生找不准感觉就多练习几次,教师相机调整与指导。

四、灵活用好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大都采用诗配画的策略进行诗意的讲解。但是这个“画”怎么用,何时用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首先,低年级学生理解力不强,平面的图画就不如有趣的动画更能帮助它们理解并进入古诗的意境,所以古诗课我往往会选取一些有趣的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其次,动画出示的时机要选好,不能在学生读了两遍古诗后就直接出示动画讲解诗意,这样的理解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在读与字义学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读诗意,并展开想象去描绘诗歌所叙述描绘的画面,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最后再出示动画。三、动笔作画,当然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只能选取简单的简笔画对应某些词句做练习。

五、情感体悟没必要一步到位

        每一首古诗都有他想要表达的感情,然而低年级学员本身就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力较弱,并且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支撑他们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比如说思乡、哀叹民生疾苦等。在最初的古诗教学中,我就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非要让孩子们懂其中的感情,讲不出来我就课件出示,让他们去读去背,机械性的完成教学任务。慢慢地我发现这样毫无效果,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年级古诗感情只需要初步感悟,表达不出来也没有关系,不需要非得诉诸于整齐的文字。感悟诗情一个好的方法就是以演悟情。迎着春风去广场上放风筝,体会那种快乐;在夏日的骄阳下扮演一名锄禾的农夫,感受那种艰辛;想象自己是撑着小艇的娃儿,用双手划船去采莲……简单的演,展开想象的演,符合诗意的演,演着演着孩子就体会那种感情了。

        在摸索中改正,在学习中进步。我的古诗词教学一定还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但也在一步步更适合我适合我的学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