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司马温公祠旅游随笔(一):煌煌巨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5

穿越秋雨,探访历史的印记——夏县司马温公祠游记


撑着一把伞,我从繁华的运城市区出发,踏入夏县的司马温公祠,只为一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风采。在这里,我怀着崇敬之情,在司马光的陵前深深鞠躬,向这位心中的智者致敬。


司马光,这位卓越的史学家,以19年的坚韧毅力,在公务繁忙之余,笔耕不辍,创作出堪称煌煌巨著的《资治通鉴》。这部巨作与《史记》并肩,被誉为“史学双壁”,它跨越战国至五代,记录了16个王朝的兴衰历程,犹如一部史诗般的编年史。


司马光的一生,短短68年,却在政坛和史海间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作为一代名相,他以“二司马”之一的身份与司马迁并列,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理想。他在49年的宦海沉浮中,洞悉了庙堂的权谋与人性的复杂,用他的政治家眼观六路,解读了1362年间的千年历史棋局,揭示了16个王朝兴衰背后的规律。


编纂这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司马光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自言“骨瘦如柴,视力衰退,牙齿稀疏,精神衰弱”。然而,这份坚持与执着,成就了这部不朽之作。公元1068年九月初一,司马光病逝,文正的谥号是他一生的写照。


他的遗作在生前已完成了最后一次校勘,国子监遵照圣旨,将《资治通鉴》镌刻于杭州,从此,这部著作成为后世英雄的朝圣之地。毛泽东主席更是对它反复研读,重庆谈判时,它见证了历史的交汇点。


祠内,翠柏苍劲,秋雨缠绵,一只蝉在水洼中挣扎,仿佛在低吟着历史的旋律。书架上,司马温公的《资治通鉴》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页翻阅,都是一段王朝的兴衰,千万生灵的命运交织其中。


摩挲着纸张,仿佛能感受到司马光生命跳动的温度,他在临终前看着校勘完的书稿,心境想必是平静而满足的。正如奥德赛的名言,他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的精神和思想,犹如日月星辰,不朽长存,任凭岁月流转,天地变迁。


司马温公祠,不仅是一个历史的纪念地,更是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一次深情回望。在这秋雨中,我带着敬仰,感受着这位历史巨匠的智慧与坚韧,体验着《资治通鉴》背后那无尽的故事和力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