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中国人口迁移史追溯(19)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6

中国人口迁移的古老线索:攸侯喜的消失与古老文明的交融



历史上攸侯喜率领的十五万大军的神秘消失,引发了无数猜测。一说他们可能与商朝军队一道,踏上了一段传奇般的旅程,形成了备受争议的“殷人东渡美洲”假说。这一理论源于《山海经》和《左传》中的航海记载,显示古代中国的航海能力或许超乎想象。证据包括语言学上的惊人相似性、文化传说的共鸣,以及血红蛋白研究揭示的可能存在的中美洲联系,甚至有证据表明中国人可能与印第安人有着血缘关系。文物揭示了殷商王族与美洲文明间的神秘纽带,尽管具体的行踪仍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但这些推测性证据为探索提供了线索。



在墨西哥,学者们对攸侯喜后裔的认同并非空穴来风。1909年,清政府因华侨被杀事件,墨西哥承认Infubu族为殷人的后裔,这一事件被欧阳庚记录,尽管当时并未得到广泛支持。Infubu族人自称“殷地安”,象征着他们对遥远故国的深深怀念。康有为发现美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提出南北美洲可能是华人祖先的故土。印第安文化和中华文化共享的龙文化、音乐和草药等元素,为这一理论增添了更多可能性。慧深僧侣的出现,以及法国学者关于扶桑可能是墨西哥的推测,尽管与攸侯喜大军的后代说不相符合,但他们的踪迹可能与殷人回归的线索有关。



然而,攸侯喜并未远行,可能在宋国或朝鲜半岛留下了足迹。商朝遗民在周朝温和政策和秩序的影响下,选择低调隐居。2011年,广西平果县的惊人发现——刻有古老字符的石刻,揭示了古骆越文明的存在,与甲骨文有显著相似性,这是学术界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些石刻文字暗示着一个祭祀和文献中心,可能承载着先秦时代的丰富历史信息。



甘桑石刻文的发现更是引人入胜,它们与甲骨文并存,跨越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数量庞大,专家们推测它们可能源自中原,甚至可能是夏朝或更早时期的产物。这些石刻与南方的水书、古彝文等古老文字有着密切联系。许哲育的解读揭示了其中的文化内涵,而甘桑地名的由来和潘荣冠的偶然发现,为寻找这些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潘荣冠的发现不仅是一块黄石,更揭示了古老祭祀习俗的痕迹和巫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广西的巫教和师公戏,以及壮族始祖布洛陀的传说,都在这些发现中找到了共鸣。师公戏源于磨教,而磨教的传播主要通过人口流动,黄懿陆的《骆越史》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历史背景的线索。在攸侯喜的领导下,商朝遗民南下至右江河谷,与当地民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融。



平果市及其周边地区,成为攸侯喜部族的聚居地,与古骆越人和西瓯人交流,他们的习俗和语言,如“袍汤肉”围鼎食,或许保留了先秦的遗风。研究者认为,这些高山汉族可能是殷人后裔,带来了巫教和汉字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构成了一个特殊且坚韧的群体。



古壮字的形成与汉字的演变交织在一起,现代壮文虽是拼音文字,但其源头与汉字的方块表意和表音功能息息相关。而关于石刻文的解读、年代以及金属工具的问题,将在后续章节中深入探讨,揭示这些古老文明交流的秘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