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古代汉语的重点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6-16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3、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与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5、异体字:两个或几个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叫异体字。
一、对于异体字,有几点应当注意:
第一,有些字古代常通用,读音也相同,但意义不完全相同,不应看作是异体字。如:维、唯、惟,作语气词常通用,但“维”的本义是绳索,《淮南子·天文》:“天柱折,地维绝。”这个意义不能写作“唯”、“惟”。“惟”的本义是思索。“唯”的是应答声。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是不同的三个字。
再如:“游”和“游”。“游”的本义是关于行走的,“游”的本义是关于水的。关于行走的都可写作“游”,但关于水的却不能用“游”。
第二,有些字只是偶尔通用,不能认为是异体字。如“蚤”和“早”,两个字意义完全不同,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临时借用,属于古音通假。
第三,不能把异体字和古今字混为一谈。异体字的显著特点是音义完全相同,而古今字表示的意义一般有多少之别。
同一组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而今字却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替代古字。
二、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判断句就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主要用来对事物进行解释或分类。
三、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先秦汉语判断句的最大特点:普遍没有系词。例:南冥者,天池也。”“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 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 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 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 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五、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关系,但在语义表达方面却并不单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表达功能有五种:
(一)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仲弓父,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二)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战国策·赵策》)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余为伯倏,余而祖也。(《左传·宣三年》)
这两种判断句不仅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
(三)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一样,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四)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即说话人把复杂的表达内容,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求达到强烈确认的表达效果,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战争并不等于勇气,但战争依靠勇气。
主语和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用判断句形式表达使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强调。
(五)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庄子·养生主》)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