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为何“淝水之战”伏尸百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5

前秦君主苻坚统一北方之后,悍然发动了淝水之战,这场战争最后以东晋的以少胜多,大胜前秦军而告终。这场战争也创造出了几个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等。而前秦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却大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时政局并不稳定,虽然当时苻坚统一北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想要彻底收服一个地方,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而苻坚只是凭借武力打败其他民族,文化以及经济等等方面都并没有达到高度繁荣,而东晋的文化底蕴深厚,朝廷内外万众一心。而前秦军当时只是表面和谐,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怀有不轨之心的。

第二。兵力多并不是优势。我们都知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意思就是一般的将领领兵个几万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兵力越多,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本来这些兵力就杂,战斗力也并不高,而东晋都是精兵强将,以一敌十,最终东晋能打败前秦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第2个回答  2018-01-08

前秦,351年苻坚自称大秦天王,国号大秦,史称前秦。同时又是氐人符氏建立的政权,故亦称“符秦”。

前秦时期,在中国历史称为南北朝,这是与之对峙只有东晋王朝,这个时期在历史中虽说时间不长,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秦王苻坚没有当时少数民族狭隘的民族观念,而且有着经国大志,想建立一个团结各民族,天下一家的国家。同时启用各民族首领,将领,政治家,其中特别重视汉族政治家-王猛,曾经说过:“我得到王猛,如同刘备得到了诸葛亮,”说明当时苻坚也是求才若渴的一个贤君。王猛也不受重托,为前秦的军事,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秦王苻坚的天下一家政治思想和王猛的才干,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前秦。当时周边列国都派遣使臣贡献方物。

就这样一个军事强盛,经济发达的国家怎么一场战争下来就一蹶不振呢?以下几个原因可以解释。

苻坚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骄狂心态。

在苻坚召开朝臣会议,共商伐秦大计,会议期间太子苻等认为:“晋得天时,且得地利,据有长江天险,恐难以征伐”,这已经说明了伐晋的难度。但是苻坚却自大的说:“什么长江天险,从前吴国不为曾有长江天险,最后还是灭亡了!以我秦军之是众,只要把马鞭子掷诸江心,江水也要为之断流,晋有何天险可凭借。”在颁发军令,大举伐晋时还说:“晋主司马昌,晋相谢安,晋将桓冲明即将来长安任官”。他那踌躇满志,盲目自大的心理一览无遗。后世用“挥鞭断流,”“起第长安,”对其骄横的态度进行千古嘲讽。

苻坚

骄横的心态,导致对东晋的认识不足。

王猛在弥留前还嘱咐苻坚:“晋虽偏居吴越之地,而天下百姓以其为正统。”说明到时那个时期天下人还是认东晋为正统的,这是民心所向。前秦作为外来者虽说进行大量的汉化,但是肯定还是以氐人的利益为主,所以还是会有民族的矛盾在里面。可以说秦伐晋师出无名,得不到人心。同时东晋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不敢说军民一心,但是在外敌入侵,有亡国之险面前肯定是同仇敌忾的。

淝水之战,功亏一篑。

渡江战争时,两军隔水对峙,晋传书说秦军如欲速战可前后退一步,让晋军过河进行决战,以分胜负,没有想到的是苻坚居然照做了。。。结果是秦军一退,犹如河决山崩,秦军大乱,苻坚也身中数箭,疲于奔命,逃命途中风声鹤唳,也疑心有晋军追兵。淝水一战,苻坚百万雄兵只换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样一句成语流传后世,可谓可悲。淝水之战可以说是苻坚倾全国之力,伐晋失败后,国力迅速下滑。原来聚首于苻坚脚下的一层民族上层分子,眼见苻秦倾危,就像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一般,纷纷离去。

淝水之战

苻坚也于两年后去世,前秦394年灭亡。强大的前秦这座大厦在“淝水之战”后差不多10年的时间里轰然倒塌,流逝在历史长河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