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董、艺术收藏品、的价值是什么因素决定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28

经常有藏友发来藏品图片,(+V:shoucanglu)在要求鉴定真伪的同时,希望我们能给他的藏品估个价,这本来无可厚非。一提到藏品估价,我们真的很为难。只能婉转的回绝藏友:“非常抱歉!因为藏品价格受各种因素影响,差异和变化很大,所以,我们这里对藏品不估价。请见谅!”因为,每一件叫文物也好,叫古董也罢,都有其独特地文化内涵、研究价值和流传故事等,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对其进行所谓的估价或定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董(文物)无价”。

当然,这里的“无价”指的是无法估价。因为每一件古董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在这上面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无法取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件古董都是独一无二的,确实是“无价(无法估价)之宝”。

可是当一件古董进入了市场,确实需要附加一个金钱“价格”来衡量它,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矛盾。有一位初入门者来信谈他学习收藏的体会:“人们都说学瓷器要过四关:辨真伪、断窑口、看年代、定价值。现在前三项在下不才,略有小小心得,只是最后一项总觉得功力不够,还得请老师点拨一二”。确实,这个问题给很多新老藏家带来相当的困扰。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综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衡量一件古董(文物)的“价格”。

先说一个小故事:在一家古玩店里摆着一件青铜器,用一个裹着红布的木托子衬垫着,标价10万元,是店里最贵的古董了。一位存款刚好10万元的学者收藏家看了爱不释手,可是口袋里只有万把元可以调动,只好连说太贵太贵,遗憾地走了。接着来了位身家百万元的高级白领看了也喜欢,虽说可以付得起这个价钱,可是供楼款、供车款、小孩上学费用就得大大压缩,也只好恋恋不舍地走了。最后来了个身家千万元的大款,进门就问你这里哪件东西最贵?得知是这件青铜器后就吩咐跟班的:给钱!多给一万连木头架子一起拿走!

这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古董的价格在每个人眼里是不一样的,你觉得贵的东西,他觉得太便宜,因此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纯粹的业余爱好还是投资增值,收藏都需要有经济实力做后盾,所以玩古董首先要正确估量自己的经济实力,在自身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地去寻找、收藏自己喜爱而又能买得起的藏品。一旦遇到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文物,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这样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也就不容易吃亏上当。

(一)收藏品的存世量

“物以稀为贵。因此,存世量是决定收藏品经济价值的最基本要素,对任何一类收藏品都不例外。当然这里应注意存世量的可变性。减少容易理解,因为任何收藏品的最初存世总量是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少。但是,有些藏品的实际存世量有可能增加。比如某些古钱币的出土与发现。+V:shoucanglu

(二)收藏品的品相或品质

品相或品质是指收藏品的外观质量。对收藏品来说,品质好坏应参照相应藏品等级评判的标准。

品相对于收藏者来说至关重要。品相越好,给鉴赏者带来的审美愉悦就越大。因此,品相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藏品经济价值的高低。

(三)收藏品的存世年代

年代是否久远,也是判定收藏品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距今历史越久远的东西,就越具有收藏保存价值,同样也就越具有经济价值。但是,如果认为凡是年代久远的东西经济价值就高,也是不全面的。因为收藏品的经济价值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凭某一方面去判定。

(四)收藏品的需求量

需求量也是决定收藏品经济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收藏品的需求量与存世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首轮生肖猴票,虽然其发行量高达500万枚,但因求者甚众,其价值增加了数万倍。相对而言,一些清代,民国,解放区邮票,其发行量,实际存世量等要比猴票少得多,但价格在其下的却不少。值得注意的是,收藏品的需求状况与存世量,品相,存世年代等相比,人为因素较重,变化也较大。

(五)收藏品的历史背景

收藏品的历史背景很复杂,对收藏品的经济价值的决定作用也很突出。一方面,某类物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后世作为收藏品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有些东西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一定起到过多大的作用,但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却颇大,导致其收藏价值要比同时代的同类东西要大。

(六)收藏品的现实因素

现实因素是指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收藏品经济价值的影响。V+:shoucanglu

盛世收藏,乱世求生。现今的收藏热与收藏品价值的猛增,就说明了这一点。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自强老师曾经指导他的弟子们说:“想收藏好东西就要舍得出价,人家出一千,你就出一千二,这样好东西就会不断流到你身边,你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这是用通俗的语言诠释了价格评估的超前意识。目前活跃在广东收藏界不少成功的收藏家们很多就是这样做的。此外,决定收藏品经济价值的现实因素还有很多。

如,国民的文化素质,政府的提倡,舆论的宣传导向,拍卖活动的推波助澜,收藏品市场的发育程度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