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与敦煌飞天]敦煌飞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30
  “霓裳羽衣”与“敦煌飞天”是浪漫主义所产生的一对孪生姊妹。   敦煌飞天的艺术造型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是由悠久的传统文化酿结出来的。她与中国古代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与舞蹈互相启示,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相互都得到了提高和繁荣。“大唐气象孕育出了宏博的唐代诗歌、音乐、舞蹈、绘画、书法、佛教艺术等互相启发和鼓动,都有很大的发展。绘画促使飞天形象更臻美妙,舞蹈赋于飞天更准确、更卓越曼妙的人体美,飞天启动着舞蹈上无穷碧落的浪漫遐思,使舞蹈增强着飞动美与轻柔美。”而产生于盛唐时期的著名乐舞《霓裳羽衣舞》,更是从飞天的翱翔上得到了无限的启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谪仙李白的这类诗句,吐露了这个时代里人们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对乘云驾雾在太空境界的艺术感受。从宗教艺术、诗歌遐想中,催发出浪漫主义的舞蹈。“《霓裳舞》就富于这样的时代精神,她是盛唐艺术中诞生的浪漫主义之作。不难追寻到它所有诞生得到羽化登仙的宗教根源,而‘霓裳羽衣’邀翔于仙境,正是飞天所具有的风采。”
  
  一、春风荡漾霓裳翻
  
  《霓裳舞》即《霓裳曲》,为唐玄宗作曲,唐大曲中的法曲精品,是绽放在音乐舞蹈史上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当年被人们膜拜而神话,说是唐玄宗笃信道教,向往神仙,做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梦:由方土罗公远引导到月宫,看见几百个仙女正在广寒宫中翩翩起舞,那音乐非常优美,问及乐曲的名字,说叫“霓裳羽衣曲”。玄宗是一个通晓音律的人,就把曲调记在心里,梦醒后还依稀记得,经过回忆整理后就传授给梨园弟子。
  据史料记载,《霓裳曲》原来叫《婆罗门曲》,是印度的佛曲。这乐曲从印度(天竺)传到西凉一带,由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把它进献给皇上,玄宗把这个曲子修改成了《露裳曲》。还有一种说法,散曲部分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后,根据他对女儿山神奇浪漫想象写成的,如刘禹锡诗曰:“三乡陌上望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歌与曲破是吸收天竺音乐《婆罗门》。
  综上所述,我们推测唐玄宗是把《婆罗门曲》作为素材,结合自己的构思想象进行了创造,形成了最后的《霓裳曲》。但从上面的故事来看。唐玄宗在创作时是相当投入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已经完全进入了境界。搞创作的人都知道,一旦进入境界,人们的思维就会变成幻象,出神入化,有时更会走火入魔,神游物外,所以说玄宗梦游广寒宫的传说也是可信的。玄宗给这个舞曲起了这样一个玄妙名字,这是浸染着他的追求和艺术想象,他是把舞伎视为仙女,她们的衣服轻薄如翼,裙裾像流动的云彩,就像天上的飞天仙女一样。
  唐玄宗命令梨园弟子排练《霓裳曲》,让爱妃玉环设计舞蹈,她们在沉香亭上、华清池畔精心编排演练。日复一日,最终达到了倾国倾城的艺术境地,在举国欢庆的千秋节上演出亮相。仙乐奏起,杨贵妃带着名伶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婉转轻柔,细腻优美,王公大臣们全都看呆了。
  《霓裳曲》全曲共分三十六段,由散序、中序、曲破三大部分组成。散序六段是自由节奏的散板,有很长一段散板的抒情前奏,用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中序十八段,又称拍序或歌头,为慢板抒情乐段,并以器乐伴奏。曲破十二段,又称舞遍,以舞为主。以散板起头称入破,直接转入繁音急节的快板,在结尾时徐徐放缓节奏拖着长音,别具特色。
  《霓裳》又因诗人的咏叹,使它名扬四海。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对乐舞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他把贵妃玉环幻想成仙子,表达了她那飘飘欲仙舞态之美:“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珊珊。”可见其美,“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舞姿婉转轻柔,旋转起来,像风吹着雪花在空中回旋,标举之态,如游龙飞向天际。曳在地上的裙裾,就像飘动的轻云一样,颂扬了这个舞蹈不同凡Ⅱ向的韵致。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成霓裳一曲成”。白居易又用各种比喻,描写了霓裳曲的音乐风貌,“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可看出“曲破”反复重奏,它是快速而铿铮的,伴奏如同撞击玉片般的玄妙清脆。到了最后,“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舞伎宛如飞翔的鸾凤一样落下舞袖,表现了变幻莫测的神仙境界;乐曲结束在一个长音上,舞曲终了余音不绝于耳。
  《霓裳》成为了唐代最有名的乐舞,在宫廷受到极大欢迎。白乐天道:“贵妃宛转侍君侧,春风荡漾《霓裳》翻。”因为有大唐天子的作曲和贵妃的舞蹈,使《霓裳舞》呈现出至高无上的神奇色彩,加上艺术的完美无瑕,以及历代诗人的推崇,使它更加有名,白居易赞其“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二、天歌天乐神飞天
  
  敦煌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象征。“飞天”是佛经中的乾闼婆(天歌神)与紧那罗(天乐神)的合称。她们的职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地释迦,因能歌善舞,周身还散发出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成为了敦煌壁画中一种优美多姿的艺术造型。
  飞天,是浪漫主义思想方法与创作方法的产物,是我们先祖最美丽的理想憧憬的升华。而敦煌则是飞天的荟萃之地。在莫高窟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有二百七十多个洞窟绘有飞天,总计四千五百余身。其中仅第290窟就有一百五十四身各种姿态的飞天。第130窟的盛唐洞窟中有身长2 5米的飞天,但也有不到五厘米长的飞天。这些飞天图像,不受造像大小的约束,干变万化的姿态,随意画在洞窟内壁画的各个部位,有的画在窟顶藻井图案的四角、藻井的中心部分、藻井垂幔的周围、佛龛顶部、佛说法图上方、佛故事画的上方、窟壁的边饰等。飞天也飘游在西方净土变的天空中、穿行在楼阁门扇窗框间、佛说法的背光里,她们配合洞窟壁画,起到装饰美的作用,丰富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意境。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是各种文化的复合体。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中原文化滋育成的。这种佛教艺术中能够在空中自由飞翔的飞天,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自由,希望征服太空的美好愿望,而敦煌莫高窟艺术创造出大量多姿多彩的飞天形象。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从十六国开始,飞越了十几个朝代,历时千余年。唐代时,由于唐王朝国力的强大、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的丰富、国策的开放,再加上不断吸收、创新、发展,使敦煌的飞天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前几个朝代的飞天,多画在窟顶藻井四周,而唐代的飞天多画在大型经变画中。一方面为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奏乐、歌舞作供养;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佛国天堂、极乐世界的自由欢乐。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凌空 飘游:飘曳的衣裙、飞卷的舞带、给人一种豪迈有力、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唐代的飞天还有一个新特点,就是出现了双飞天。在初唐第321窟和盛唐第320窟中就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双飞天。眉目轮廓及肉体姿态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手捧散花,衣裙飘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自由飘落。人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有力,色彩丰富艳丽,是唐代飞天的精美之作。
  飞天,可视为羽人形象的发展。敦煌飞天对会飞的羽人形象作了根本的改造,从而使一个由幻想性的形象,升华为一个表现性的艺术形象。飞天淘汰了羽人身上的翅膀,而代之以飞扬的衣裾又衍变为羽衣,就是“霓裳羽衣”,穿在身上是可以凌空飞舞。羽人是对人的神仙化,而羽衣是向人回归,可以说,“霓裳羽衣”是敦煌飞天的灵魂,是整个飞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飞天特殊的肢体。
  飞天的飞动是依凭“霓裳羽衣”的衣带,这显示了我们先祖让人叹服的创造才能。“靠衣带飞动,比起靠双翼飞动来,有着说不尽的美学优长。如果有双翼,飞天就不会如此美,因为那样一来,她就成了飞鸟,这就对美有所损伤。”衣带,这是人们衣饰中的常见部分,由夸张衣带而造成的飞动美,使人感到亲切而圣洁,它在飞天身上实际起了翅膀的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舞蹈素质的艺术造型,飞天用衣带比用翅膀不知道要高明多少。”由于这些衣带的千变万化,飞天强烈饱满的舞蹈飘逸就形成了。
  
  三、梦幻香音神影重现霓裳风姿
  
  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艺术,是敦煌历史、文化、艺术成果的结晶,敦煌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在显示着其著名遗产的博大精深,折射着夺目的历史光辉,展现着大漠风光及西域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
  当走在千年悠悠的丝路古道上,用心灵去感受便可听到声声驼铃、也可听到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西凉乐等大唐十部乐在天际间回荡。在这些乐曲的美妙氛围中,仿佛飞天也在中西要道上空翱翔,又回到当年的丝路风情遗韵,会使我们神接千载、思飘天外。
  当踏进神秘的敦煌莫高窟时,就会发现在许多洞窟壁画中,有形式多样的乐队合奏、姿态绚丽多变的乐舞和五弦琵琶的表演,我们能从中看到那激情奔放、聚精会神的表情神态。在这些玲琅满目的艺术宝库中,而以“香音神”飞天的形象最为优美,尤其富于神采气韵的是在盛唐。这一时代的飞天,身后系着极长的彩带,这些彩带飘拖在飞天飞过的轨迹上,显示出迅疾动势,使我们仿佛听到响着呼呼的风声。“无疑的,盛唐的画技和画风,曾经使这一时代的飞天生色不少,所谓‘吴带当风’对于盛唐飞天的舞动美是贡献了极大的力量的。我国舞蹈在盛唐正进入黄金时代,蓬勃发展的盛唐舞蹈对于飞天形象的提高也是毋庸置疑的。”根据这些依稀可辨的影像和扑朔迷离的印象,我们尝试勾画出了《霓裳》飞天形象,追求着一种印象、一种空灵的意境、一种在冥冥中的幻想。据王建《霓裳辞》:“一声声向天头落,效得仙人夜唱经。”很像是神话中的天方夜谭,所以我们又在意境中渲染了天竺的神秘气息,营造出一个梦幻世界的景象,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东方的“伊甸园”。
  在《霓裳羽衣》描绘仙境的画卷上,首先以月宫瑶台的浪漫想象进行布局勾画,歌与曲破是天竺音乐《婆罗门》韵致,表现出变幻莫测的神仙境界,颂扬了盛唐乐舞艺术的成就。舞伎们在华丽的露台上载歌载舞,荡逸着气氛欢乐的情调,颇有“微妙歌音云外听”,“鼓瑟萧韶半在天”之境。展现的是“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的佛国天堂仙境。图卷分为三个段落,首段为天宫瑶台,有主歌台和若干个露台,表演着霓裳羽衣舞,舞姿亦婉转轻柔,就像飘动的逸云。中段勾画了一轮巨型圆月,月前有霓裳仙女的伴舞,仙云缭绕,轻雾袅袅。画面没有按照广寒宫冰冷寂静的色调,而是处理成天宫瑶台的金碧辉煌、光芒万丈。后段为仙女们挥舞着长绸翩翩而舞,慢慢地起飞了,这就是羽化登仙的过程,彩绸变成了长长的飘带,升华成了“香音神”飞天。
  唐代的色彩,鲜艳绚丽,金碧辉煌,开元天宝时期,达到繁华富丽的顶峰。形成了盛唐年间形象健康、生气盎然、构图开朗、境界辽阔、色彩璀璨、气势磅礴、清新壮丽的风格。我们构画的《霓裳舞》飞天画卷,力图追求:唐代的构图、神采;唐代的气韵、意境:唐代的浓妆、艳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