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例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求一些文言文的翻译例句.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

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

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

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

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2. 名人故事 翻译成文言文

高 柔 高柔字文惠,陈留 人也。

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

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

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

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

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型。

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

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

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

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

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

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 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

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

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

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3.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以及相关例子和翻译.】

文言文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例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