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路:青岛老金融街的前尘往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青岛不老,老街不少。

翻启河南路的尘封往事,会发现这里的初始是以金融街的名义出现的。曾几何时,河南路却像是中山的一条辅街,默默无闻地藏在那条繁华的商业老街的身后,不为人知。当年随着中山路改造为步行街,2路、5路电车拖着长长的辫子驶进了河南路,而大量外贸店的落户有使这里成为偏爱外贸货的岛城人的必逛之地,这条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又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老市南北向马路在海滨都有“对景”,河南路南端海滨的“对景”是一个尖顶平房,它是青岛一处海水提取处,下面有管道通往海中,吸入运水车用来冲洗马路,这个尖顶平房已有百年历史,成了沿海风景线上的一景。

摄影/胡拍

河南路南起太平路,北至济南路,完全与中山路平行,也与中山路一样曾分属两个区。德国殖民政权划分欧洲人居住的青岛区和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以德县路、保定路为区界。所以南段原以德国名城汉堡命名叫汉堡街,日占时叫深山町,北段一开始就叫河南街、河南町,中国收回青岛,全街都叫河南路。

河南路上曾经有许多钱庄、银号。旧中国资金少的银行只能叫做“钱庄”或者“银号”。河南路13号是私营的中国实业银行,1930年7月在青岛设分行,1932年迁到这里。1935年金融危机中,发生挤兑现象,在交通银行的支持下渡过难关,成了官商合办银行,经理孔祥勉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孙。解放后,原址作为人民银行,营业厅曾用为“青岛金店”,经营金银首饰、金银币。

河南路13号,中国实业银行旧址,为欧式建筑,建于1934年,初为中国实业银行青岛分行。由建筑师徐守忠设计。

中国实业银行,系民国4年(1915年)由北洋政府财政部筹办,至民国8年4月正式成立。主要发起人为前中国银行总裁李士伟、前财政总长周学熙、前国务总理熊希龄、钱能训等人。资本总额定为2000万元,商股公股各半,其公股1000万元由中国银行担任,商股1000万元向社会招募。但开业时实收资本仅为200余万元,主要由中国银行拨付。总行设在天津,民国21年迁至上海,改为总管理处。

该建筑由青岛联益建业华行设计,建筑师为徐守忠,申泰营造厂工。占地面积1837.33平方米,建筑面积3370.47平方米。钢木结构。原地上三层,20世纪80年代中期接建一层,现为四层,有地下室。

正门面西,方形花岗石砌基贴墙,大门两侧为螺纹形和网扣形贴墙石柱,拱形石雕花饰镶门套,浮雕花铜皮大门,拱门与拱窗两边各附花岗岩石柱。一层螺纹形石柱嵌窗边,二层为长方形石饰线套窗。整个建筑为简约的古典风格。

1934年,中国实业银行青岛分行由馆陶路迁入该楼。1937年 2月,该行停业。1938年复业,在日伪银行控制下勉强维持.青岛解放后,1952年12月加入公私合营银行青岛分行。该建筑现为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营业场所。

河南路15号,青岛银行公会旧址,建于1934年8月,建筑风格样式和河南路13号十分相似,由著名设计师徐尧设计,华丰恒施工。青岛银行公会旧址面积1582.76平方米,造型风格为欧式古典样式。地上四层,混凝土结构,方形花岗岩砌基、贴墙。立面采用对称式手法,矩形窗分组排列。中间为4扇窗,两侧各有两扇窗。整个建筑给人质朴庄重的感觉。

青岛银行业同业公会成立于1931年3月3日,会员银行有中国、交通、大陆、中鲁、中国实业、山左、上海、明华8家。第一届委员会推选中国银行经理王祖训为主任委员,会址暂设于中国银行内,同时在河南路筹建大楼,落成后迁入新址。

河南路15号是中国工矿银行,经理于墨章,经营存款、放款、汇兑,设有仓库。

河南路17号是金城银行,经理陈国南。这是一座文艺复兴式建筑,花岗岩廊柱,上托“Δ”形顶檐,中部高起一座钟楼,是河南路上最动人的建筑,解放后曾作为市南区人民医院,现在是青岛市商业银行。河南路上的金城银行旧旧中国资金少的银行只能叫作“钱庄”“银号”。

金城银行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受为主设计,银行平面近L形,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主入口顶部设有一个高耸的仿欧洲19世纪市政厅式钟楼,即形成夸张的构图中心,同时也起到街道的对景作用。很长时间里,这一钟楼不仅是这个交叉路口的标识,同时也与原警察公署和地方法庭的钟楼构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这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黄灰色大楼于1934年4月27日才完成设计,1934年9月19日就建成了,在当时,这一建设速度应是很令人吃惊的。

后来这儿曾作为市南区人民医院。现如今,这栋建筑已经被多家商铺占据,正面与西侧均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侧则变为一家外贸服装店。而在这栋优美的老建筑的楼顶上搭建了许多临时房屋,不知道这些临建是否会永久成为老楼的一部分。

河南路与大沽路、保定路交汇处有一个小广场,在德国占领时期是德国人居住的青岛区与华人居住的鲍岛区的分界线。这个交界处曾是青岛市公共汽车总站,也曾是公共马车总站,由这里去往汇泉、东镇。

河南路36号是中庸银号,经理王纯一;

河南路38号看似很平常,然而一旦进入,就会发现它的环形木梯非常独特:长廊的两侧各有木梯直通楼上,在长廊上方汇合,登上二层后再次分开通往二层与三层的中间处,并汇合......,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环形上升,直至天台。这样的楼梯设计在老房子中极为少见。

河南路40号是青岛协聚泰钱庄旧址,1949年以前,青岛协聚泰钱庄是一家规模不小的钱庄分号。协聚泰钱庄总庄在济南,经营早又有实力的钱庄,1931年协聚泰在青岛开设分庄,省内还有泰安、潍坊等几家分庄陆续开业。1948年1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为统一名称,令各地所有银号一律改叫钱庄,青岛协聚泰钱庄称呼不变,对外业务盖“协聚泰钱庄青岛分庄”的印章。

经过时间的改造和洗礼,河南路40号青岛协聚泰钱庄原址还“健在”,是目前青岛尚存不多的埠外老钱庄分庄旧址。作为一家外埠钱庄来青岛开钱庄分庄,“捞”青岛钱的协聚泰钱庄,原址是一座临街有四、五十米长的二层门市老楼,在当年也是十分的气派。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收复区银钱业暂行管理办法》,青岛被指定为限制地区,只批准13家银号钱庄复业,协聚泰钱庄青岛分庄在此其中

协聚泰钱庄的大门呈拱状,里面是上世纪30年代青岛样式的里院。现如今院里,陈旧的楼梯和木结构装饰保存的比较完整,而私自搭建的小矮屋,蜘蛛网般拉扯凌乱的线,已然丝毫看不出这里曾经是钱庄。

河南路51号是青岛商业银号,经理纪毅臣;河南路88号是天成银号,经理张叔兴。

根据青岛市档案馆的资料记载,位于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之间街心,曾是一片比较方正的街心公园——青岛第四公园,建于1922年(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树木仅有百余株,时称“深山公园”。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市政当局,将公园土地出卖,建中国、山东、上海、大陆、金城、实业等银行。公园被占用。

曾经的河南路,可谓是青岛的美食一条街,鲁菜馆、清真菜馆、河南菜馆,无所不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较有规模的饭店被分为一、二两等,菜品价格有所不同。据1933年出版的《青岛指南》记载,在河南路上,有一等菜馆亚东饭店(河南路58号)和厚德福(河南路19号);有二等菜馆同春楼、德顺楼、新盛楼。除此之外,还有真一斋、菜根香等特色饭店。

鲁海先生在《老街故事》里记载,亚东饭店是青岛仅次于聚福楼的第二大中式饭店,一楼大堂,二楼雅座,许多富贵人家结婚、做寿都在这里,今已不存。

“菜根香”是青岛最大的一家素菜饭店,佛教信徒常来光顾,普通 顾客以其口味清淡、食品洁净也常来。弘一大师(李叔同)来青岛,在湛山寺讲“律”,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慕其大名在菜根香设宴,送去请帖,却遭弘一拒绝,是当时一大新闻。

真一斋是河南路上的清真饭店,二层楼,1929年时的青岛市市长马福祥是回族人,常在这里设宴,使它名声大噪,但它在沦陷时期倒闭。

厚德福是一家河南菜系的饭店,全国各大城市均有厚德福,青岛的店恰巧就在河南路上,有“瓦块鱼”等特色菜。据说梁实秋是股东之一,后查证,其实他父亲是北京“厚德福”股东,他宴请朋友时常在厚德福,胡适来青岛,梁实秋就在这里宴请他。

河南路上的旅馆有中式、和式(日式)之分。和式旅馆按日本人习俗设榻榻米。中式旅馆有大昌旅馆、华北旅社、高升栈等,都是中国传统客栈式的旅馆。和式旅馆有一家叫“吾妻馆”,即我的妻子的意思;一家叫大和旅馆,是最大的一家和式旅馆(在曲阜路口)。

青岛的点心业也有中式、和式之分。中式点心业著名的店是万福临,总店在河南路上,职工近二百人,为全市第一。很长一段时间内,青岛人送礼,若是送糕点,万福临的点心是首选,如果不送万福临的就好像不够档次。万福临点心的包装纸是红底烫金,一个美术“福”字商标或蝙蝠图案,象征着“福”。据记载,1947年万福临仅中秋月饼就销售70000多斤,这在当时是很大的销售量。

在万福临以北有一家云阁书店,面积不大,但有特色,主要经营通俗小说,包括武侠、言情、侦探三大类。河南路上老青岛区与鲍岛区的交界处,长期是一片空地(至今仍是),它曾是青岛市公共汽车总站,也曾是公共马车总站,由这里去往汇泉、东镇。

河南路35—39号是一个非常精美的3层里院式的小楼,花岗岩筑基,灰黄色的墙面上有4种不同形状的8瓣花装饰,在小楼的一、二层连接处是有3种花连排,二、三层连接处则只有1种花。小楼临街面有一个奇特的门,门为长方形铁质,虽然已经破旧,上面隐约还能看到花型装饰。门的上方有石质的匾额,匾额上的字迹已经斑驳不清。有人说这里曾是一家很有名的饭馆,而也有人说这里旧时是家客栈,

河南路80号,东莱银行行址最初就在河南路天津路口处。虽然它没有湖南路39号那栋后建的东莱银行华美,但在河南路北段它已经是最气派的一栋老楼。

这栋楼高四层,花岗岩筑基,整个楼外墙的装饰方形立柱和山墙都给厚重的花岗岩包裹,仿佛是一层穿戴在楼体上的铠甲。山墙的顶部有花纹装饰,细看方形立柱的顶部,也有细小的格纹花饰。走进大楼的内部,里面有方形的天井,抬头望去,每层的围栏是石质的,每段围栏都有8个如葫芦状的石质装饰非常漂亮。

河南路88号,这是栋2层里院,花岗岩筑基,淡黄色的墙面。2楼长方形的窗户周边是粗线条的白色围边,顶部还略有点弧形。通过大门和长廊走进天井,天井不大,和许多里院二楼木质的围栏不同的是,这里的二楼不是围栏而是木窗。有资料显示这里当年是一家名为“天成”的银号,经理张叔兴。

老青岛、老市区的心脏有一条马路,以德国首都柏林命名,叫柏林街,也曾叫麻布町,现叫曲阜路。这条路虽在城市心脏,但不显山不露水。

曲阜路东起德县路经中山路至新泰路。最东端是初期的天主教堂。1910年出版的《青岛》一书中介绍:“天主教堂这座漂亮的建筑,坐落于总督府移交给教会的一片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1899年—1902年建成,现由教会和学校使用。这座教堂,和所有鲁南的天主教会一样,隶属于斯泰尔教会的大主教。每个星期日,都为部队和平民教团举行礼拜活动。”1934年,圣弥爱尔大教堂建成之后,这里成为明德学校的礼堂。

徐世昌是清末东三省总督、军机大臣,1912年购地筑宅于柏林大街。以后袁世凯三次派人来青岛请他去北京担任国务卿,袁世凯死后,他又担任了民国总统。

徐世昌宅的斜对面住着逊清遗老张士珩,他曾同徐世昌一起游览崂山,徐世昌写有题记镌于崖壁,今仍存于去太清宫的道旁,其中写有:“癸丑(1913)四月辛丑,约苏州吴郁生、广州李家驹游崂山,同游者贺县于式枚、李经迈、张士珩,宿于华岩庵,明日至太清宫,负峡函海,松石奇古……往返三日。”他的院内有一块石碑,上有清代大学者俞樾题的“竹居读书处”,现立于中山公园竹林旁,是青岛文物。

张士珩宅以后被开办成一家瀛洲旅社,房间不多,但设施很好,有中国传统式花园。它与亚细亚旅社一样,离永安大戏院很近,曾住在这里的著名演员很多,有程砚秋、李万春、白玉薇、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几次住在瀛洲旅社,1950年还曾率长春、长麟、长荣三个儿子同住这里,当时长荣年龄还小,在这里尚小云为他请生活在青岛的京剧名净陈富瑞为师,尚长荣从此开始他的艺术生涯。现在瀛洲旅社已拆,原址上建了青岛饭店旅馆部。

它的对面是泰信糖果厂,建于1932年,生产巧克力和其他软硬糖果,门市部供应咖啡、糕点,有30多个座位,夏季自产自销各色冰激凌。

泰信糖果厂的旁边是亚当斯大厦,亚当斯是美国商人,曾为美国商会会长。这栋楼也叫德士古大楼,是青岛早期的一座写字楼,有电梯。解放后改为第一百货商店,正门改在了中山路,这是青岛的第一家国营大型百货商店。

今日的曲阜路西段

曲阜路自中山路至河南路口原是第四公园,1932年当时的市政府出卖公园的所有土地,建为青岛金融区,称青岛华尔街,这里有中国银行、山左银行、上海商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中国工矿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青岛银行同业公会也在这里。这些建筑外墙全用青岛特产花岗岩砌成,只是限于当时市政法规,建筑的楼层都不超过三层,但各银行设计各异,各显风采。解放后,私营银行改组成了公私合营银行。实业银行、工矿银行旧址成为人民银行青岛分行行址,在原有三层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原中国银行、山左银行、上海银行、中国旅行社旧址改建后作了中国银行的营业厅。

青岛曾有许多舞厅,曲阜路上的花园舞厅是较大的一家,靠中山路一侧为舞厅,靠曲阜路一侧为咖啡室。过去舞厅实行舞票制,到舞厅的男士先买舞票,舞女在乐队旁坐成两排,舞曲一响,男士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舞女,一曲舞罢,给舞女一张舞票,有的男士会给“捧”的舞女两张或几张舞票。

解放后,取消了舞厅,原址作为财贸职工俱乐部,在20世纪50年代咖啡室改作图书室,舞厅仍是舞厅,不过没有了舞女,男士自带舞伴或选在场的女士,只是进入俱乐部时买一张门票。“文革”期间俱乐部全被砸烂、批判。20世纪80年代又恢复为舞厅,属市南工人俱乐部。现在曲阜路这一方土地已建为百盛商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