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三口语交际《学会安慰》课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4-14
1,只不过是一道
而已,值得你掉眼泪么?你看,你的眼睛都红肿了,像兔子一样呢。而且流泪并不能挽回什么。英语中有一句谚语,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哭泣。你倒不如把流泪的时间用来巩固学业,这样才能在下一
次的考试中不再遗憾。
2,没事的,这几天的数学课是比较难,很多人都在抱怨听不懂呢,你也不用着急。这是我前几天的数学笔记,虽然我的字不好看,但是还算完整,可以借你抄。而且数学老师也有说过,不会的人可以去他办公室问他,他会仔细帮你讲解的。
3,亲爱的,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决定的,比如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比如一个人的祸兮旦福。你可以哭,眼泪会把你心中的悲伤哀痛等等
带出来。但是,请答应我,哭过之后就长大,你的家庭还需要你。你只有坚强,只有不断成长,才能让你爱的家人少受伤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23
教材分析

  《学会安慰》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三中的口语交际内容。题目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 “安慰”的意义——当一个人伤心或焦虑时,“别人的安慰往往会给她带去温暖和力量”。第二部分要求学会在三种情况下说安慰人的话:一是别人受挫折,感到难过时;二是同学因生病缺课而跟不上,正在焦虑时;三是同学家中遭遇不幸,感到伤心时。第三是对上部分要求的拓展练习:“想一想,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去安慰,该怎样安慰。”

  《学会安慰》的口语交际活动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对他人孤独、困难、痛苦或碰到困难时而做的友善**际行为,属于日常人际间的情感生活。它和教材中将会出现的《学会感谢》、《学会赞美》、《学会鼓励》、《学会请教别人》、《学会拒绝》、《学会解释》等内容同属于交际性比较强的话题。这种类型的交际课内容,既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件”,又是紧迫的“生活需要”;既是“语文活动”的一种语境,又是言语交际活动的“话题”。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围绕一定的话题开展的交际活动就是学生生活的原本态,纳入教育,纳入课堂,靠的是活动的“要求”和“指点”,还有活动的“交流”与“评析”,“生活”在这里成了源泉,成了动力,成了内容,成了过程,学生便在这种语文生活中发展语文能力,发展精神人格,实现“言语育人”。言语作为“心声”,从“心”启程,以“言”传递他人,这样交流、交际,都是“心灵的历程”。所以本类型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是直面生活,指向心灵、重在实践的。《学会安慰》属于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这种日常化的交际行为,在母语的自然浸润中是可以学到的,然而,学生的这种能力很可能有缺憾,需要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反思这种交际行为,通过反思,唤醒学生的“自觉地”谋求改善自己的日常口语交际。所以,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安慰别人的话,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言语交往的能力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学情分析

  我曾经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做过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非正式的调查,结果还是令人遗憾,由于目前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这一课型熟悉不够,重视不够,所以许多教师处理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是:课紧就不上,课松就大家自由谈谈,不做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无目标;有些教师为了应付测验卷中涉及到口语交际方面的试题,便把口语交际课上成写对话练习课。所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锻炼,口语交际课如同虚设。即使上口语交际课,也出现重说话,轻交流的状况。口语交际课除了具备听话,说话的能力,还要有交往的能力,待人处事的能力,可是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过去的听话、说话课,所以课上只是个别活跃的学生滔滔不绝,成了课上的主角,部分学生似乎自己是局外人,和自己无关,在一旁看热闹,或开小差,缺少交流和互动。这就导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不均。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主角,他们的能力继续提高,而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缺乏表达的自信,讲话时自信心不足,交际的能力更是缺乏。还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课下跟同学、家人交流基本上不讲普通话,有时讲普通话还要夹杂着方言。

  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教学的重点要重视鼓励那些缺乏表达自信的学生,要注重扩大交际的面,使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真正成为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集体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学会安慰》的口语交际活动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对他人孤独、困难、痛苦或碰到困难时而做的友善**际行为,属于日常人际间的情感生活。它和教材中将会出现的《学会感谢》、《学会赞美》、《学会鼓励》、《学会请教别人》、《学会拒绝》、《学会解释》等内容同属于交际性比较强的话题。教学的重点要重视鼓励那些缺乏表达自信的学生,要注重扩大交际的面,使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真正成为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对象、针对不同的的事情,适时调整交流的语言,给他人送去抚慰。针对这种交际性比较强的口语交际课要想办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可以根据话题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可以采取同桌互说,指名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教师要特别关注双向互说,了解每一个人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并随机进行指导。还要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面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交流语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